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59章 忠魂岂容兮埋荒裔,玉辂何惜兮换征鞍(第3页)

"不怪你。" 萧桓的声音在喉间滚了滚,带着未散的风尘气,"该怪的是朕 —— 是朕信了镇刑司 ' 边军丰足 ' 的鬼话,是朕让李谟这群蛀虫坐在京师,扣着粮饷看你们流血。" 他抬手抹过谢渊脸颊的污渍,那里还沾着钟楼的砖灰,"郑屠引敌、刘安阻粮,还有那些在账册上写 ' 岳峰可除 ' 的人,朕一个都不会放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关内的风卷着硝烟掠过,将士们的甲叶响成一片。萧桓转身面对他们,晨光正爬上最前排士兵的脸,有人缺了耳,有人瞎了眼,却都直挺挺地立着,像大同城头那些没被推倒的旗杆。"传朕旨意," 他的声音陡然洪亮,震得关墙的回声都在颤,"今日随朕入关的,每人赏银三两,伤重者升一级,记功簿上要写清楚 —— 这不是恩赐,是还岳将军和三十个弟兄的债。" 目光扫过人群里那个捧着断矛的小卒 —— 是王二狗同村的,叫狗剩,昨日在紫荆关认出了二狗的尸体。"尤其是王二狗," 萧桓补了句,声音轻了些,"他爹是阳和口饿死的,他自己死在钟楼前,这三两银子,要给他娘送去,告诉她儿子没给岳将军丢脸。"

片尾

朝阳正漫过关墙的垛口,把萧桓的铠甲照得发亮。甲片上还留着昨夜狼山峪的血痕,与阳光一映,倒像镶了道金边。他抬手按住腰间的定边剑,剑鞘上的 "守土" 二字是神武爷亲刻的,此刻在晨光里浮出来,剑身在地上投出细碎的影 —— 有岳峰倚着钟楼的样子,有王二狗举砖的样子,还有老张滚落在地的头颅、小马被压断的脊梁,甚至有那个喊着 "蒋侯爷快退" 的粮道佥事张谨,一个个都在光影里动起来,朝着京师的方向望着。

谢渊突然发现,皇帝的指节在剑柄上捏得发白,指腹正蹭过剑鞘的裂纹 —— 那是去年秋猎时,萧桓听镇刑司缇骑说 "岳峰私通北元",气得用剑劈案留下的。此刻那裂纹里卡着的,不知是昨夜的风尘,还是皇帝没掉下来的泪。

"走吧。" 萧桓率先迈步入关,定边剑的穗子扫过砖缝,那里还嵌着北元兵的箭簇,"去钟楼看看 —— 看看岳峰用命护着的地方,朕要亲自把那些账册残页,埋在他靠着的那根柱子下。"

风突然静了,只有甲叶的轻响和远处隐约的号角。萧桓走着走着,忽然想起神武爷《军律》里的话:"将死国,君死社稷,本是一体。"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靴底,沾着的紫荆关泥土里,混着半片吴兵的衣料,是岳峰部惯用的粗麻。

这一路风尘,终究是来晚了。可那些在剑影里晃动的影子,分明在说:不晚 —— 只要记着他们为什么而死,就永远不晚。

卷尾

《大吴史?忠义传》载:"帝至紫荆关,闻岳峰死讯,罢朝三日,命以王侯礼葬。追赠峰为镇国将军,谥 ' 忠愍 ',立祠大同,春秋致祭。"

《吴伦汇编?吏治考》补:"德佑十四年冬,帝命重审镇刑司案,凡与北元勾结、克扣军饷者,悉处极刑,籍没家产充边饷。户部侍郎刘安以 ' 阻挠军粮 ' 论斩,临刑前叹曰 ' 早知今日,何惜粮草 ',闻者皆笑其晚矣。"

《边镇志?杂记》录:"帝亲征归,命将大同巷战之状绘为《忠魂图》,悬于文华殿,遇朝会则示群臣,曰 ' 忘此图者,非我臣 '。图中钟楼砖缝犹见血字,为帝亲手补描,色如朱砂,历久不褪。"

銮舆催过保定城,泪洒征袍赴敌营。千里风尘追落日,一腔悲愤对残旌。已将玉辂轻生死,肯为金戈惜性命?莫向燕云问忠骨,钟楼血字记君情。銮驾遥遥入暮烟,忽闻边报泪潸然。千行血字书危局,万里风尘赴国艰。岂忍忠魂埋骨野,宁将玉辂换征鞍。催兵更击三更鼓,恨不飞身到大同。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