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704章 弃亲何谈安社稷,悖礼怎可肃民风

卷首语

《大吴稗史?礼志》载:“成武三年冬,太保谢渊退朝后,于午门遇内阁学士数人,因‘奉迎太上皇’事论‘孝道’,渊斥‘若弃生父而不治,何以治天下’,学士辈或附李嵩之议,或默而避之,廷臣之党比、礼法之争执,于斯可见。”

时萧栎初政,“孝治” 与 “集权” 之辩渐显,谢渊以 “孝” 为纲,欲破官场因循之弊;而内阁诸臣或畏李嵩之势,或惧帝王之疑,多以 “陛下鼎盛,无需以孝妨政” 为辞,官官相护之态,尽显朝堂黑暗。此论非独口舌之争,实为成武朝礼法与权术交锋之关键,其惨烈在于人心之隔,而非刀剑之伤。

午门寒日映孤忠,论孝谁怜直语穷。

党比相援遮正理,权奸暗构蔽宸聪。

弃亲何谈安社稷,悖礼怎可肃民风。

独留赤胆对残雪,犹向苍穹诉苦衷。

谢渊走出紫宸殿时,朱红宫门正缓缓闭合,鎏金门钉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像一排沉默的眼睛。他攥着笏板的手还在微微发颤,萧栎那句 “擅闯之罪暂且记下” 的警告,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阶下的残雪被风吹得打旋,沾湿了他的官靴,寒意顺着靴底往上窜,却不及心底的凉 —— 他知道,李嵩那句 “陛下春秋鼎盛,无需置喙”,已在萧栎心里埋下了更深的猜忌。

行至午门内的金水桥畔,忽闻身后传来一阵轻慢的脚步声。谢渊回头,见三名内阁学士并肩而来,为首者是掌诰敕的学士,曾在永熙帝朝与他同值翰林院,如今却常依附李嵩。那学士上前一步,皮笑肉不笑地拱手:“谢太保留步,我等有几句话想向太保请教。” 谢渊心中了然,知道这些人是替李嵩来探口风,或许还要借机发难,便停下脚步,神色平静:“学士有话但说无妨。”

那学士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左右,缓缓道:“方才紫宸殿上,太保力请奉迎太上皇,李尚书以‘陛下春秋鼎盛’相劝,我等以为,李尚书所言甚是。太上皇在阳和卫有边军护卫,衣食无缺,何必劳师动众迎回?若因此扰了陛下施政,反倒是太保的不是了。” 旁边一名学士立刻附和:“是啊谢太保,‘孝’字重在心诚,不在形式。陛下每日派内侍送药,已是尽孝,外臣过度干预,反倒落个‘借孝逼君’的名声。”

谢渊闻言,眉头拧成死结,指尖深深掐进掌心,钝痛压下翻涌的怒火。他凝视着眼前三人 —— 青袍角绣着的 “翰林院” 补子尚新,当年同入馆时,几人曾在永熙帝面前共诵《孝经》,如今竟说出此等悖礼之语。他缓缓抬手,笏板轻叩金砖,声音沉如钟鼎:“二位学士久读圣贤书,竟忘了《大吴会典?礼志》开篇即言‘王者以孝治天下,非独亲其亲,乃以教万民’?太祖萧武定鼎应天,虽日理万机,仍每日辰时亲往孝慈高皇后宫中问安,亲奉汤药,直至太后崩逝;元兴帝萧珏北伐蒙古,驻军漠北,仍命太子每日于营中设案,遥拜皇陵,书‘不孝子珏顿首’于帛,传驿送京。此非‘形式’,乃祖制根本!”

他上前一步,目光扫过三人发白的脸:“太上皇为陛下生父,昔年亲授陛下《太祖宝训》,今困居阳和卫,帐中无炭火,榻前缺良医,咳血半升仅以粗布拭之。若陛下置之不理,天下人必谓‘大吴孝治是虚,权术是实’—— 届时州府百姓效仿,子弃父、弟背兄,伦理崩坏,江山何安?”

为首的学士喉结滚动,强撑着挺直脊背:“太保此言迂阔!太祖、元兴帝时天下初定,需以孝凝民心;今陛下春秋鼎盛,九边稍宁,四海归心,当以江山社稷为重,岂能因私亲而掣肘朝政?《左传》有云‘大义灭亲’,若迎回太上皇,旧党余孽必借‘故君’之名煽风点火,届时朝堂动荡,百姓流离,这才是真的‘不孝’!” 他刻意加重 “借故君之名” 五字,目光斜睨谢渊,暗指其借迎驾固权。

“妄言!” 谢渊怒喝一声,声音震得午门悬铃轻响,“太上皇传位陛下时,已颁诏‘自今而后,军国大事悉听嗣君裁决’,藏于太庙金匮,天下皆知!昔年永熙帝病危,皇叔襄王欲争位,太上皇亲率羽林军护太子监国,此等公心,尔等竟视而不见?倒是你们 ——” 他猛地抬手,直指为首者的青袍,“上个月阳和卫求调医官的文书,内阁题本上批‘缓议’二字,墨痕未干;太上皇帐中缺炭的奏报,竟被你们夹在‘河道疏浚’卷宗后,束之高阁!玄夜卫北司秦飞已查得递文内侍证言,尔等还敢狡辩?”

三名学士脸色骤变,为首者踉跄后退半步,撞在身后的金水桥栏杆上。旁边一人慌忙上前扶住,强声道:“那是内阁文书堆积如山,偶有疏漏!且李尚书早有钧旨 —— 凡‘奉迎太上皇’相关文书,需先交吏部核查‘是否涉党’,再转内阁票拟,此乃部阁议事程序,何来‘私自驳回’?” 话毕,他下意识地抬眼望向吏部方向,露了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