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引用(第2页)
初,虞叔有玉,愚公求旃(zhan)。
弗献。
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
乃献之。
又求其宝剑。
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
遂伐虞公。
故虞公出奔共池。
释义: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愚公想要得到。
虞叔没有给他。
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
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
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
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
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尚能饭否?”
出处: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释义: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出处:《孟子·尽心》
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释义: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是正常的命运。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字面意思是: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百岁光阴如梦蝶。”
出处: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释义:人的一生不过百岁,就像庄周梦蝶。再回头想想往事实在令人慨叹。今天春天才来,明天早上春花就谢了。赶紧地行令劝酒,夜还是很快来临,灯就要灭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处:汉·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释义: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出处:明·戚继光-《马上行》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释义: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边关的花草都笑我这一生总在奔波。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原文:(节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释义: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
出处:汉·黄石公-《三略·上略》
原文:
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
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
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
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释义:将帅之所以能够树立威严,来源于他的号令;战役之所以能够取胜,得益于军纪;士兵之所以不畏惧战场,是因为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将帅要言出必行,赏罚分明;像天地时令那样的不可变更,这样方能统领士兵。
“五兵之中,惟火最烈。”
出处:明·戚继光-《纪效新书》
原文:夫五兵之中,惟火最烈。古今水陆之战,以火成功最多。
释义:战役中唯有采用火攻最直接猛烈。从古至今,水战与陆战都是采用火攻取胜占多数
“慈父爱子,非为报也。”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原文:(节选)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
释义:慈父关爱儿子,并非是想得到子女的报答,而是因为无法抛开内心的那颗爱心。
“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
出处:唐·李靖-《唐太宗李卫问对》卷下
原文:(节选)靖再拜曰:深乎!圣人之法也。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若攻不知守,守不知攻,不惟二其事,抑又二其官,虽口诵孙、吴,而心不思妙攻守两齐之说,其孰能知其然哉”
释义:李靖再拜以后说:“圣人之法是很深远的。进攻是防守的转机,防守是进攻的策略,进攻和防守都是为了达到胜利而已。如果只知进攻不知防守,只知防守不知进攻,这不仅是把二事分开,而且又把二者的职责也分开了,虽然口中诵读孙子、吴起兵法,而内心却不去思考进攻和防守两全其美的妙用,那谁能知道它为什么要这样呢?
“致人而不致于人。”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虚实》
原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释义: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出处:《孟子》
原文: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释义:天下政治清明,自己就要身体力行推行道义;天下混乱,自己就要用生命来捍卫道义。没听说用道来屈从于世俗的人和社会。
“自古圣贤皆是死,唯有饮者留其名。”
出处:《将进酒》唐·李白
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