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踩脸的猫咪 作品

太监内宦(第2页)

设于洪武年间,职掌成造皇帝的各类卫士及锦衣卫所需各式盔甲兵器以及一部分火器。

《大明会典》卷一九二云:今兵仗局“成造修理摆朝上直围子手、锦衣卫官旗将军,及都知监带刀长随,兑领盔甲军器”。这些军器盔甲每三年成造一次,由工部具料。而弓弩火器则“不时成造”。

明初,火器的成造主要由内府兵仗局负责,正统以后渐由军器局分造。兵仗局所造盔甲军器有九十余种,火器四十多种。其火器主要供给各边关使用。

兵仗局设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该局的工匠人数基本在一千七百人左右,最多时达三千多人。兵仗局附设火药局,实则是兵仗局的军器库。内府兵仗局是明代很重要的军事手工业,它与军器局、南京兵仗局、各地方卫所的军器生产共同支撑起明代的军事工业,并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兵仗局所造兵器有时成为各卫所成造兵器的标准。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设于洪武三十年,初设大使副使各一员,后改设掌印太监一员。银作局“掌打造金银器饰”,如金银钱、金银豆叶、金银锭等等,银作局所造,该局制作的金银豆、金银叶,重皆不足一钱,主要是供钦赏之用。此外,银作局还承担一部分其他工作,如为铸造亲王印符、金牌的金牌厂的产品镀金等。银作局的工匠人数一般在二百至三百人之间,规模较小。

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浣衣局位于德胜门迤西浆家房一带,是惟一不在皇城内的一个内府机构。

浣衣局是为内府清洗衣物的机关,同时是收容年老、有罪宫女的地方,以防泄露大内之事。

《大明会典》原文:“凡官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惟此局不在皇城内。”

刘若愚《酌中志》云:“惟此署不在皇城区内,在德胜门迤西,俗称浆家房者是也。”

旧时,衣物洗后还要在糨水中浆揉一遍,使之干燥后挺括平整。《宛署杂记》又将此地记作浆糨房。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设掌印太监一员,其工匠在五百人左右。“掌造内宫诸人纱帽、靴袜及预备赏赐巾帽之事”。负责内官、内使所用平巾官帽以及驸马、藩王所用旗尉帽靴。赏赐的对象包括新选中的驸马、新升任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以及随藩王之国的旗尉。巾帽局所造诸物的工价从工部支领。

针工局:有掌印太监主管,下设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员。掌造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设于明初。

洪武二年内府即有尚染局之设,洪武十七年、洪武二十八年更定内官诸监库局时,都设有织染局。内织染局的职责“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供用袍服段匹及祭祀制帛等项,须于内府置局,如法织造,依时进送”。

这以后就形成了一项制度即“内织染局以应上供”。

内织染局织造皇帝在重要场合穿用的袍服时,要由钦天监择日,礼部祭告,然后才能开工。如冬至大祀所用十二章衮服、皮弁服即如此。

内织染局设掌印太监一员,工匠额数嘉靖十年为一千三百十七名,嘉靖四十年为一千四百六十一名,隆庆元年为一千四百三十名(内有匠官八十七名),可见其生产规模很大。内织染局的外署有蓝靛厂,在都城西,另外在朝阳门外还有一处外厂,是“浣濯袍服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