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目标序列(第3页)
英雄目标序列#10
a、主人公受挫备受打击。(找不到齐惠连沈泽川备受打击)
b、主人公咨询新的导师。(沈泽川内心焦灼,萧驰野提议咨询姚温玉,但是文中好像并没有描写咨询过他)
c、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障碍突然出现。(费盛查到秦王府,线索中断,但这个不算是出人意料吧)
d、主人公没有出现的次要情节的旁切场景展开。(乔天涯和姚温玉的感情线这一次要情节展开)
英雄目标序列#11
此时冲突愈发激烈,达到一触即发的临界点,战斗原则变成一对一的搏斗,通常是主人公和对手代理人交手。
事态持续恶化,主人公最后一次请教导师、训练和获得工具的机会,也是他退后的最后一次机会。
a、主人公接近对手的虎xue或权力中心。(薛宅)
b、冲突变得越发激烈。(二人撕破脸)
c、主人公和对手代理人的战斗爆发。(策舟对韩丞)
d、风险和紧迫性都猛烈飙升。
e、由导师提供培训、指导或咨询的最后机会。(齐惠连临终之前的鼓励教导)
f、主人公放弃他所追求的目标的最后机会。(沈泽川放弃了分化八大家这个目标)
英雄目标序列#12中间点
故事给人的长短感觉很大程度上与中间点段落的优劣有关。如果#12中没有出现必须的戏剧事件,故事会让觉得前半段空洞无物,读者兴趣骤减。
a、主人公达到无路可退的十字路口,一旦跨过便再无回头的可能。(阒都围杀案)
b、人物成长重要的第二步出现,此时主人公直接对抗阻碍他实现自我目标的内心冲突。(沈泽川重现梦魇,内心冲突显现)
c、恋人第一次事实上或隐喻上的亲吻或发生关系——或是同伙伴的搭档关系正式确立,加深了彼此的承诺。(沈泽川对萧驰野的谈话,反思自己曾经以为仅靠权术制衡就掀翻八大家的掣肘是多么的愚蠢)
d、基调叙事风格不同于故事中的其他部分。
e、主人公与对手的冲突变成个人问题。(沈泽川对韩丞的个人恩怨,沈泽川暴怒,要杀了韩丞)
f、倒计时开始。(萧驰野调援军回程救沈泽川的时间)
g、卸下假面,事实上或隐喻上的。(沈泽川愿意跪下叫韩丞三声爹,以换取齐惠连的生命)
h、事实上或象征性的死亡和重生的出现代表主人公幼稚的结束和成熟的开始。
第3节第二幕后半段:段落#13~#18
主人公视死如归,从中间段落发起冲锋,无路可退,节奏加快。
第二幕的后半段应该关于对抗和回报。除了已经得以确定的对手代理人,读者很少发现有重要的新人物出现。
英雄目标序列#13
a、主人公带着重拾的勇气向前挺进,主人公内心情感防御重新出现,他再次退回保护壳后。在中间点段落,主人公尝试对抗和战胜迫使他使用情感防御的内心冲突,主人公暂时从他的防备中走了出来,但是进一步,退两步,在#13中,自我孤立的内心重新出现。
b、一个新的难题突然出现。(如何过茨州)
c、主人公再次拿起他那破损的自我保护和孤立的内心情感保护壳。
d、主人公和对手的冲突已经变得极为私人的额外证据出现。
英雄目标序列#14
a、#15最常包括第二幕的第二个行动爆发,#14是作为暴风雨来临前的片刻平静。在这个安静的时刻,恋爱对象或者伙伴、导师,可能揭开主人公内心的创伤,这能保证他专注于尚未完成的人物成长。内心成长的第三步,对抗和战胜内心冲突,在#16或#17中出现,所以在和对手对决之前,主人公可以表达那仍在削弱自我实力的情感煎熬的最后机会之一。
b、节奏略微放缓,为主人公提供一个沉思片刻。
c、爱恋对象或伙伴,或者甚至是主人公带出他自己此刻尚不愿意面对的内心的冲突问题。
d、一个挑战主人公的重要的新想法出现。(沈泽川建立茨茶槐商路)
e、重要的新想法为在英雄目标序列#15中即将出现的第二个行动迸发做好了铺垫。
英雄目标序列#15
现在,第二个重要的行动迸发正好出现在第二幕中段。一个激励的情节应该主人公自认为他赢得了与对手的这次交锋,暂时的。因为很快真正的实力就会见分晓。
当主人公第一次感受到胜利,或至少觉得和强大对手势均力敌时,他信心倍增,他认为自己最终能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
这个情绪高涨的时刻被叫做胜利假象,带给主人公转瞬即逝的、虚假的安全感。
a、行动迸发中的行动或能量,又或戏剧冲突让事件骤然激烈起来。
b、主人公体验到胜利的假象,或至少相信他能和对手平分秋色,所以他的终极目标看起来也不是遥不可及。
c、主人公短暂的安全感转瞬即逝。
d、牢固的感情关系可以激励主人公闯过行动迸发。主人公卷入到第二次行动迸发可以通过恋爱对象的冲突得以激起。
英雄目标序列#16
a、英雄目标序列#15释放的戏剧能量继续擡升,没有片刻喘息,不是作为更多的动作冲突,而是作为冲突的强度持续上升。
b、主人公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信心满满,并重新投身到终极的现实目标。
c、主人公对核心的故事冲突发生了一些新的视角。主人公从新角度看待问题或者发现了之前没有考虑到的点。
d、人物成长的第三步可以发生在此(或在英雄目标序列#17),主人战胜了他的内心冲突。
英雄目标序列#17
现在,强烈的即将获得回报的感觉必须得展开。
战胜内心冲突的主人公终于可以抛开伪装坦诚生活。
a、为与对手或对手的代理人在第二幕的高潮中摊牌决战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b、对手的力量再次呈现,但这次主人公可能以更为个人的方式出现,证明。
c、倒计时接近零点,或致命危险步步紧逼。
d、当主人公证明他为何与众不同时,他充满勇气和力量,通常通过战胜他的内心冲突的人物成长的第三步(如果这没有发生在英雄目标序列#16的话)
英雄目标序列#18
第二幕高潮,必须包含惊人意外#2.
a、一个比常规更长的段落。
b、第二幕的高潮到达了冲突和行动的顶点——但这没有彻底解决故事的核心问题。
c、主人公展现成长的新自我,证明自己脱胎换骨。
d、主人公相信自己已经战胜了内心冲突。(抚仙顶战役,沈泽川看似战胜梦魇)
e、惊人意外#2带给主人公整个故事中最大的反转——通常是消极的。
f、在浪漫喜剧中,感情中核心的谎言或欺骗常在惊人意外#2中得到揭露,背叛的痛苦让恋人看似彻底分手。
第4节第三幕解决:段落#19~23
第三幕的戏剧需要:
1、主人公必须引发结局。(沈泽川主动挑起守卫端州的大梁,并且收复了人心)
当主人公卷入任何与对手的最后对抗时,一路患难与共的人物会助他一臂之力,伙伴盟友会挡住对手爪牙,或对手代理人的暗箭。但一旦主人公和对手进入终极对决,不应该再有任何人介入他们的直接战斗。
2、主人公在整个第二幕中不断追求的求胜计划因为惊人意外#2而被摧毁或证明行不通,所以在第三幕中必须用即兴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用第一幕不曾具备的洞察力和内在力量对抗对手来证明自己的成长。
解读:蝎子煽动群众,再次用沈卫之事攻击沈泽川,但是被沈泽川化解。
3、必需场景不可或缺。(沈泽川和薛修卓对决)
4、每一个关键的次要情节必须结局。(比如姚温玉和乔天涯的结局)
5、结局必须紧随必需场景。
读者想看到主人公的正常世界重回和平,或者至少是平衡。
当第三幕只有两个目标段落:
1、英雄目标段落#19必须包含目标场景,英雄目标段落#20必须包含结局。
2、对主人公来说,在惊人意外#2最有可能出现一个积极反转。
当第三幕包含三个目标段落:
1、如果惊人意外#2是一个残酷的消极反转,那么主人公必须在目标段落#19中理清思路和重整旗鼓,这一切在#20的必需场景之前完成。
当惊人意外#2是一个消极反转时,主人公最后一次尝试在退回到自我保护的情感保护壳后,他想放弃人物成长,但一会就发现自己已经彻底改变,并且人物成长一旦达成,就将持续终生。主人公不可能长时间回到过去,原有的防御机制也不再不可或缺。
2、主人公在英雄目标段落#19中想要在此回到自我保护的情感保护壳之后,发现不起作用,事实上他现在已经为英雄目标段落#20中的决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3、在进入目标段落#20的必需场景之前,#19需要额外的段落来结束某些次要情节或关系。
当第三幕包含4个目标段落:
1、一些重要的次要情节必须在必需场景之前结束。
2、全新的场地元素或环境必须在故事解决之前得以建立。
第三幕包含5个目标段落比较少见,因为这把观众的耐心推到了极致,即任何一个如此长的解决必须有独一无二的冲突的碰撞和出乎意料的结局。
以上只是电影剧本的英雄目标序列,在小说中同样适用,但因为小说相当于电视剧一样是长篇巨作,所有文中可能会有远超于23的英雄目标序列,但大致故事结构是一样的。
《将进酒》英雄目标序列范式
(因为目标序列过多,所以以典型事件作为代表)
淡入
第一幕
英雄目标序列#1:沈泽川入都受审,目的是求生,成功。
英雄目标序列#2:小福子案,目的是出寺,成功。
英雄目标序列#3:南林秋猎案,目的是站队,站队楚王。
英雄目标序列#4:分裂八大家,手段:用口舌说服奚鸿轩踢姚温玉出局,失败。
英雄目标序列#5:御前行刺案,目的是晋升,成功。
英雄目标序列#6:疫病案,目的也是晋升,成功。
惊人意外#1:齐惠连纪纲失踪,沈泽川的渴望得以揭示。
第二幕
英雄目标序列#7:沈泽川和奚鸿轩交涉,寻找齐惠连无果。
英雄目标序列#8:薛修卓搬空奚家银库。
英雄目标序列#9:沈泽川获知薛修卓藏匿皇嗣。
英雄目标序列#10:启东离北军粮案。
英雄目标序列#11:搜查薛修卓宅子。
英雄目标序列#12中间点:阒都围杀案,策舟再也没有回头路。
英雄目标序列#13:茨州剿匪战。
英雄目标序列#14:建立茨茶槐商路。
英雄目标序列#15:敦州抚仙顶战役。
英雄目标序列#16:智取三州收复中博。
英雄目标序列#17:萧驰野经过夺回沙三营,图达龙旗中埋伏等事获得成长。
英雄目标序列#18:萧方旭被杀,萧驰野成为信的狼王。
惊人意外#2萧驰野坠入茶石天坑。
第三幕
英雄目标序列#19:端州守卫战。
英雄目标序列#20:姚温玉舌战群儒。
英雄目标序列#21:沈泽川对决薛修卓。
英雄目标序列#22:萧驰野手刃阿木尔。
英雄目标序列#23:各人物收尾。
淡出
心得:
后面一部分没有再仔细分析了,原因如下:
1、内容实在太多。《故事策略》这本书是专门针对于电影篇幅设计的,而《将进酒》的篇幅相当于电视剧,英雄目标序列远超过23个,所以整合成23也不完整。
2、文中很多情节符合序列条件,却不符合序列归属。更多的状态是杂糅,或颠倒。虽然大致框架(骨架)完全符合,但目标序列作为文中的细节(血肉)却不是一一对应,所以分析起来比较难。且我感觉将他们放在同一章就是三万字也写不完。所以我接下来打算仔细分析文中的目标序列,有多少就总结多少,把这一章的空缺补上。
3、我能意会到沈泽川的情感屏障是什么,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这些都是学习写作之前必不可少的工作。因为作为作者,要涉及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可能我选择这本包罗万象、工程量巨大的书就是在自虐吧,但是等以后自己写书的时候,写大纲,这些都是想写一本好书必不可少的工作,所以必须要克服。也说明我之前在写章纲和总纲的时候工作做不到位,偷懒的下场就是后期一定会以更加耗时耗力的另外一种方式偿还回来。
接下来的工作内容就是先总结目标序列必须包含的特征。
然后总结《将进酒》中所有的目标序列,找出与特征对应的点。
在总结一下感情线,人物成长弧,就是上面所说的主人公建立了怎样的情感保护机制,然后如何化解它,最后不受制于它,变得强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