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遗腹子(第2页)

像兄长这样当面指出父亲的不是,在相府可以说是第一次发生。

就在江明珠不由替兄长捏了一把冷汗,琢磨该怎么圆场,事后提点兄长,免得他一个相府公子受罚挨饿,说出去遭人笑话时,却见父亲眼神微动,神情明显有些心虚。

“你说的对,是父亲狭隘了。”江承庭坦然认错,又找补道:“东陵国的先太子就很好,礼贤下士,宽厚仁和。他若还在世,今日的东陵恐是另一番盛景。”

与东陵二皇子不同,东陵国的先太子十分崇尚大邺文化,还曾来大邺游学好几年,他为人虚怀若谷,又关心百姓疾苦,与大多数好战的东陵人不同,他主张贸易发展,极力促进东陵与大邺的商贸合作,反对靠战争抢夺粮食等资源。

是以,无论是在大邺还是东陵,他的口碑都极好,深得两国百姓的支持与喜爱。

可惜作为太子,太过优秀本身就是一种错,尤其他还有一个极为长寿的父亲,在位几十年,深恋皇权,舍不得放手,处处防备自己的儿子。

有人察觉出他们父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利用这一点,开始大肆造谣生事,说先太子当了十几年太子,已等不及皇上寿终正寝,暗中勾结大邺皇帝,欲得大邺国的支持,逼宫篡位。

这样的传闻,即便没有证据,也足以叫东陵国的国君心生芥蒂。

他虽然没有因此废除先太子的太子之位,却也收回太子协助治国的权利,并驳回先太子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不愿和大邺贸易往来。

而那位先太子从小顺风顺水,没经历过什么挫折,心思又敏|感,致使在他遭奸人陷害,被父皇冷遇后,不思如何挽回圣心,反而一时想岔,走上极端,在东宫饮鸠而亡。

他身受大邺的文化影响,想效仿大邺名士,以死证清白,却不知道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话语权。他的死被胜利者岁月史书,定义成畏罪自杀。

他曾经的存在痕迹,也被人一一抹除。

如今十九年过去,东陵国的国君已经老了,却依旧长寿,没有要退位的迹象,至今也没有再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