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背厚 作品

第289章 管退式火炮(第2页)

  当然这榴弹炮只需要校准一次就能连续开炮,自然还是多亏了榴弹炮上的管退缓冲装置装置。

  要知道火炮截止到如今已经发展了近千年,从南宋的霹雳炮开始,经过近千年间无数武器设计师的完善和发展,如今的火炮的结构相对于古代的火炮来说已经十分复杂。

  在如今的火炮射击时,往往会看到火炮炮管会向后“缩”一下,这就是如今火炮通过反后坐装置在抵消火炮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

  毕竟初中物理就已经学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随着火炮的口径越来越大、威力逐渐提升,相对应的,火炮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也对火炮本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了对火炮的构件造成冲击,降低牢固性之外,每次射击后火炮的位置移动使炮手不得不重新瞄准,严重降低了火炮的射速。

  早期火炮之所以无法抵消火炮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在于此时的火炮炮架大多采用的是刚性炮架,火炮的身管直接以刚性连接的方式架设在火炮炮架上。这种情况下,火炮射击时大部分的后坐力都传导回炮架上,导致火炮发生位移。

  在一八九零年前后,随着液压装置和高强度工业弹簧的发展,火炮反后座装置开始出现。但是此时的火炮反后坐装置还比较简单,反后坐效率较差,所以主要布置在岸防炮、要塞炮、舰炮等体型较大的火炮上。

  早期装备反后坐装置的火炮一般都是架退式火炮,顾名思义,这种火炮是在射击时,是通过火炮炮架的整体后移来抵消火炮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

  架退式火炮结构上主要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是身管和刚性连接的滑动式炮架,下半部分则是带一定倾斜角度的滑轨。

  在火炮射击时,火炮炮身在后坐力的作用下从滑轨的底部沿着滑轨爬升,将火炮后座的动能转变为高度势能。随后上半部分在本身重量的带动下复位,一个完整的反后坐流程结束。

  早期大部分火炮都是采用身退式设计,因为火炮本身的重量加上倾斜滑轨作用,可以弥补因早期液压装置和弹簧性能不足而导致的反后坐装置效率低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