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当龙王 120
蒋林生小声说:“我前两天想来看你,他说你要休息了,没让我进来,不过,他帮我把我妈医药费结清了,我、我还没来得及道谢……”
“你安心收下就行了,有什么好道谢的。”应真潇随口道:“这点钱不算钱,他是陆雁锦哥哥。”
蒋林生哑然,难怪。
富二代的哥哥,当然也是富二代。
应真潇又说:“有没有空?陪我去趟山上。”
“还、还去啊?”蒋林生闻言,立马紧张了起来。
应真潇:“不用你上去,送我到山下就行。”
“我不是那个意思。”蒋林生说:“山上也不知道恢复没有,那天、那天还死了人,好像有点那个,你身体刚恢复,要不还是算了吧。
他说,如果应真潇有什么东西落在山上了,他可以去帮忙拿过来,但是本人最好不要去了。
应真潇摇头,坚持要去。
蒋林生欲言又止,拗不过她,只好答应再陪她去一次。
两人又开着农用三轮车,突突突地出发了。
没了夜色的遮掩,荥周露出了原本的样貌,平平无奇的丘陵,寡淡地起伏在平原上,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风景——要是有的话,早就开发出来旅游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么穷。
应真潇对风景没什么印象,只记得这里以前有条大河——这本来也只是上千年记忆的一个片段,不算平平无奇,但也不是什么大事,要不是荥周这个地名没变,她都想不起。
“荥周以前不是有条江吗?荥江呢?”应真潇扯着嗓子,问他:“改道了,还是荥周城区的地址变了?”
这种事也不算罕见,很多地方原先的聚居点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地名,附近的聚居点形成规模,就会拿来用,反正地址大差不差。
蒋林生十分意外:“应老师,你连这都知道啊?荥周以前是有一条荥江,清朝的时候就改道了,流到隔壁市去了,现在叫镇龙江,石花溪就是荥江故道。”
不过石花溪规模和径流比荥江小多了,河面最宽的地方都不到一百米,简直有辱先人——先江,所以大家也没想着再给它命名成荥江。
这种几百年前的地理变化,对于现代荥周人来说,可谓是沧海桑田了,根本没几个人知道。
应真潇:“那你怎么知道的?”
“中考地理题考了。”蒋林生说:“我们那一批学生应该都被坑过。”
题目是石花溪两岸的行道树,为什么品种不一样。
答案是东岸是古荥江中心区域,土壤层是沙砾沉积层,颗粒大而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西岸则是原先的河坝,沉积的是颗粒细小而肥沃的淤泥。
应真潇想了想:“题干都给了,这应该挺好推导吧?”
“是的,我就写了这么多。”蒋林生说:“但是标准答案后面还有一节,就是最开始都是种的榕树,后来东岸的榕树枯死了,又被划到另一个区下面了,新的地区就规划成杨树了。”
当年就有学生反馈,教育局说,要不是行政区域更改,为什么不补栽榕树?
应真潇:……
“好离谱啊。”她吐槽:“都知道种不活了,还补栽,那不是浪费财政吗?”
蒋林生说:“我们小地方就是这样,题目也不管严不严谨的。”
这事后面成了一笔烂账,但至少蒋林生知道了,石花溪就是以前的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