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第2页)
白昼呈琥珀色,夜间转青碧色,光线柔和却能照见纸上细微的文气流动。
阅卷官的座椅采用“胡床”形制,却以龙皮包裹,椅背雕刻着“鲤鱼跃龙门”图案,当批阅到佳作时,图案中的鲤鱼会泛起金光。
最神奇的是阅卷台,台面是一块巨大的“透龙晶”,将考生试卷铺于其上,龙气便会将文字转化为具象影像:写兵法者可见金戈铁马,作诗词者能现落英缤纷,而文理不通者则会浮现混沌迷雾,真正实现“文如其人,字现龙形”的鉴才之术。
季秋走进正厅,看到教育部此次高考的众多考官们正在激烈讨论。
因为这是第一次高考,季秋非常重视,派出了最高规格的考官阵容。
行政部长张昭直接担任主考,教育部长郑玄和宣传副部长孔融,担任两位副考。
其下还有十位普通考官,皆是品性与才学俱佳的优秀人才。
众考官看到季秋走进来,皆是停止争论,一起向季秋行礼道:“拜见主公。”
“各位争论的很激烈呀,都在讨论什么呢?”季秋笑道。
张昭回道:“诸位同僚正在讨论,此次高考,谁能夺魁?”
“那诸位都看到哪些人才?”季秋颇感兴趣的问道。
张昭道:“孔副部长很看好陈群的文章,认为他有状元之才。
郑部长则认为步骘的才学、智谋与胆识皆为上上之选,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那不知子布可有看好的人选?”季秋问道。
张昭道:“属下认为,张纮的能力,在诸考生中,可排在前列。”
“嗯,都是一时之选啊!”季秋点头赞许道。
这三人皆是史上有名的人才。
其中陈群是颍川人,时年十七岁。
自幼潜心研究律法与礼制,对治国之道有深刻见解。
历史上初平二年,他在家乡参与修订乡规民约,以“公平公正”著称,其管理才能开始受到关注。
后效力曹魏,制定“九品中正制”,对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他也崇尚以礼治国,难怪会被孔融看中。
步骘是临淮淮阴人,时年十七岁。
早年孤苦,靠种瓜维持生计,但他坚持读书,胸怀大志。
历史上初平二年,他在江东游历,与名士交游,以“沉稳善谋”闻名,常对时局发表独到见解。
后效力东吴,官至丞相,在治理地方与外交事务上均有突出表现。
这是一位允文允武的大才,最重要的是精通实务,难怪被郑玄看中。
不过季秋对他最大的印象,是他的族妹步练师。
这是孙权的宠妃,非常漂亮!
张纮是广陵人,时年十九岁。
精通文学、历法与占卜,是典型的“文儒之士”。
历史上初平二年,他因躲避战乱南下江东,以一篇《讨董卓檄文》闻名,其文笔犀利、逻辑严密,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
后辅佐孙策、孙权,参与制定东吴的内政与外交策略。
历史上谈及江东早期谋士,通常是说二张。
而这二张指的其实就是张昭和张纮。
可见这二人之间,相性很高。
如今这张纮果然是依旧被张昭所看重。
这三人皆是出身寒门,脱离了历史上的固定人生轨迹,来到青州投靠季秋。
其实也不只是他们,此次高考中史上留名的人才,还有很多。
如徐庶、邓艾、吕蒙、凌统、蒋钦等,这些出身寒门的未来名臣名将,此时大多十六七岁,历史上此时大多处于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
如今却全都赶来青州,投奔季秋了。
这充分彰显出了季秋如今在天下寒门子弟心中的地位。
同时也是季秋发布唯才是举招贤榜,与晋升天下一流诸侯的联合作用!
看着如此多的人才投奔到自己麾下,季秋心中油然升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感悟,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人才并不能拿来直接用。
因为随着季秋势力的逐渐成长壮大,逐渐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那些隶属于龙气三国世界的老式人才,不说完全被淘汰,也正在逐渐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