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流民暴动(第3页)
她怎会想到,季秋居然背叛自己的阶级呢?
而季秋也懒得跟她解释,没那个必要,也没那个时间。
他掏出一块玉佩递到蔡文姬面前,直接了当的说道:“蔡小姐,在下季秋,是蔡贞姬的夫君,这次是受贞姬之托,前来拜见蔡大人的,还请蔡小姐代为引荐。”
虽然有了方才的救命之恩,但季秋觉得,还是以真姬夫君的身份,前去拜见蔡邕更为合适。
而蔡文姬在刚听到季秋这个名字的时候,感觉有点耳熟。
但不等她多想,便被季秋后面的话,给吸引了全部精力。
随后她的目光落在了那块玉佩身上,神色陡然变得激动起来:“这是二妹的随身玉佩,你真的是二妹夫君?太好了,这么久没听到二妹的消息,我还以为她……”
蔡文姬激动的语无伦次,她与二妹自小亲近,蔡邕被贬到江南时,将蔡贞姬托付给了泰山羊氏,当时她开始大哭了一场。
后来泰山羊氏出现变故,遭了大劫,她还以为二妹也死在其中了,更是悲痛了好一段时间。
却不想此时竟然再次听到二妹的消息,当真是喜不自胜。
“走,你跟我回府,我这便带你去见父亲!”蔡文姬一把拉住季秋,然后便急匆匆的往蔡府房间赶去。
蔡府,坐落于长安城皇宫东南侧。
朱漆大门上衔着一对吞口铜环,门楣高悬的“蔡府”匾额。
跨过丈许高的门槛,青石板铺就的甬道两侧,二十四孝图的浮雕在宫灯照耀下栩栩如生,回廊转角处摆放着刻满《诗经》名句的青石屏风,墨香与廊下悬着的沉香木珠相互交融。
绕过影壁,占地百亩的府邸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西侧藏书阁高三层,飞檐上盘踞着青铜铸成的文曲星像,推开雕花木门,檀木书架层层叠叠延伸至穹顶,羊皮纸包裹的古籍整齐排列,就连梯子都是金丝楠木所制,扶手处雕刻着历代文豪挥毫的场景。
东侧水榭临着荷花池,池底铺满《兰亭序》拓片残石,每当风吹过,池面泛起的涟漪便像是墨痕在宣纸上晕染。
庭院中处处可见文人雅趣,太湖石上题满蔡家先祖的诗词,石缝里还嵌着夜明珠,入夜后如同繁星坠落人间。
抄手游廊的栏杆上雕刻着梅兰竹菊,廊下悬挂的竹帘印着水墨山水,行走其间,仿佛穿梭在一幅幅流动的书画长卷里,就连拂面的微风,都似携着千年墨香。
蔡文姬带着季秋,急匆匆走进蔡府,然后让季秋在客厅休息,自己独自前往书房通知蔡邕。
然后过了好一会儿,蔡邕才带着蔡文姬,来到正厅中。
蔡邕已过不惑之年,鬓角略染霜雪,眉目间却凝着比青铜编钟更沉稳的气韵。
面容清癯,鼻梁高挺如笔锋,双眸深邃得仿佛能看穿竹简上斑驳的文字。
季秋向蔡邕行礼道:“拜见左中郎将,高阳乡侯。”
在董卓专权时期,蔡邕在朝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早在洛阳时期,董卓就听闻蔡邕大名,一心想将其招致麾下,以壮自己声势。
彼时蔡邕因得罪权贵,正流亡在外。
董卓为逼蔡邕出山,竟以灭族相胁,无奈之下,蔡邕只能应召前往洛阳。
初入董卓阵营,蔡邕被任命为祭酒,这一职位虽无实权,却在文化教育领域颇具影响力,董卓此举意在借蔡邕之名,拉拢天下文人。
而后,董卓又举荐蔡邕为高第,使其补任侍御史,旋即转任持书御史,不久便擢升为尚书。
短短时间内,蔡邕仕途连跳数级,足见董卓对其重视。
初平元年,董卓迁都长安,蔡邕也随之前往。
在此期间,董卓封蔡邕为左中郎将,又赐予高阳乡侯的爵位。
“左中郎将”一职,掌管宫廷宿卫,乃军中要职,董卓以此表明对蔡邕的信任,希望他能在军事与政治上为自己出谋划策。
而“高阳乡侯”的封爵,不仅赋予蔡邕尊贵地位,还使其享有食邑特权,经济上得到丰厚回报。
请收藏本站:www.7d681.icu。笔趣阁手机版:m.7d681.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