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阿提拉 作品
第283章 生产力即战争潜力(第2页)
可现在,天赐可汗随手一掏——
五十万支!
"嘶——"
帖木儿倒吸一口凉气,手指微微发抖。
逊杜棱瞪大眼睛,喃喃道:"天赐可汗……是真舍得下血本啊!"
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土木特部和科尔沁部连招呼都不打,就直接出兵了——天赐可汗张克,不是来求他们帮忙的,是来带他们发财的!
破甲箭敞开用,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东狄人的布面铁甲不再是不可撼动的壁垒!
意味着草原骑兵的箭雨,终于能撕开那些重甲巴牙喇的防御!
东狄对射压制草原人靠的是重甲护身,真比箭术他们不虚。
五十万支破甲箭已经很多了。
当年诸葛丞相在赤壁之战前,也曾被周瑜刁难,限期十日造十万支箭,还是普通箭。
那时周瑜胸有成竹,认定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如今张克一出手,是足足五十万支破甲箭——这足够支撑一场五万级别的大规模会战了。
这些箭矢被分装在箭匣中,由一百一十辆马车组成的长队从真定府缓缓运往天赐城。
每支箭重约七十克,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制约箭矢生产效率的,从来不是箭簇,也不是箭羽,而是箭杆。
箭簇可以模具铸造,箭羽可以批量裁剪,唯独箭杆,必须由工匠手工削制,确保每一支箭的长度、直径、重量都精确统一;
否则射出去就会飘忽不定,影响手感。
张克有简易箭杆车床,用简易的机械代替人力,将这项工序的效率提升了十倍;
这才让"优势火力学说"成了燕山军的必选项——箭矢可以像不要钱一样挥霍了。
这,就是集中生产走生产力路线的力量。
这,就是天赐可汗的底蕴!
要知道,当年明朝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四万大军,随身携带了也就六十万支箭。
这些箭矢在平壤战役(1593年)打了几个月后才消耗殆尽。
那会儿火器还没替代弓箭的生态位,进攻中支援火力密度和射程弓箭还是优于火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