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说书人 作品

第261章 殊途同归

圣人言:“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感情冲动之时,然而这种冲动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倘若过度冲动,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会造成伤害。尤其是我们这些修炼之人,更应如此。至于如何才能做到控制情绪,这就需要平日多多培养“浩然正气”。正气充足,方能邪不压正。这便是我常言的儒仙之特点。

望着眼前的情景,我不禁回想起当时与师父探讨儒仙时的对话。继而,我又联想到“浩然正气”的修炼。《大学》有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修身必诚其意。”想到此处,我联想到自己的情况,竟隐隐约约有相合之处,二者相同之处皆在于炼心。

孟子也曾言,“要培养浩然正气,让自己义正词严、刚正不阿,进而神气旺盛、气贯天地。这便是地道的修炼了!”我心中念及此,顿时惊叹不已。他们不仅是儒家的先觉者,更是修真的先驱,由儒入仙,可谓真正的儒仙。

原来,文人在读书、写字、作画、演奏音乐的过程中,竟也能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练功状态,将意念全然集中于书、字、画、音乐之上,达到忘我的境界,这与道家静坐进入虚无之境并无二致。这种修炼方式,不仅能够提升艺术创作能力,还可摄生养气,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儒家修炼以“炼心”为核心,着重于道德的净化与涵养,将“修身”视为“用世”“治世”的根基,强调在“用世”“治世”的实践中进行“修身”,把“用世”看作“修身”的积累,或者说是“修身”的一次飞跃。

以“修身”为根本,使“修身”“治学”和“用世”三者相互统一,便能达到修炼的最高境界。

相较而言,佛道修真者将自己封闭起来,每日苦思冥想,容易出现偏差,而儒家的修真则是顺应自然、水到渠成。

浩然正气更着重强调的是如何修炼内心,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细细回味着夫子话语中的精微含义:“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能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能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而这确实是培养真善美浩然正气的最佳途径。

师父传授给我的儒家气功共有五层,分别为:“诚意”“正心”“修德”“仁爱”“至善”。儒家尤为注重道德修养,认为唯有做到关爱他人、珍视生命乃至热爱世间万物,方能达成人天和谐的境界,即“至善”。为了达成这一做人的目标,需不断修炼自身德行,克制不正当的欲望,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当时的礼法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