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啃月亮 作品

第569章 权重堂上,直面雄主(第2页)

“正是。”

我回答道,心中了然。

这是典型的开场白,从籍贯入手,看似闲谈,实则可能是在印证某些信息,或是想从我的回答中捕捉蛛丝马迹。

“颖川,人杰地灵之地。”

孙权微微点头,“郭奉孝、荀文若皆出于此。不想刘豫州麾下,亦有子明先生这等颖川俊才。”

他的话语看似称赞,实则暗藏机锋。

提及曹操麾下的两位顶级谋士,既是抬举,或许也带着一丝试探,想看看我如何回应,是否会因此流露出骄矜之态,或是对曹操阵营的态度。

“吴侯谬赞。昭才疏学浅,岂敢与奉孝、文若等先贤并论。”

我谦逊地回答,语气诚恳,

“不过是追随主公(刘备),欲在这乱世之中,为汉室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我刻意强调了“追随主公”和“为汉室”,既表明了立场,也点出了刘备集团的政治旗帜。

孙权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碧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子明先生过谦了。孤闻子敬(鲁肃)言,先生于荆襄局势,颇有独到见解。不知可否赐教一二?”

来了,开始切入正题了。

我心中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吴侯垂询,昭不敢不答。”

我略一沉吟,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

“荆襄局势之复杂,关键在于人心。

刘景升(刘表)在时,尚能勉力维持。

然其优柔寡断,未能早立继承人,致使其殁后,蔡瑁、张允等豪族得以轻易操控局面,献土投降。

此乃景升失策,亦是荆襄士民之不幸。”

我先从刘表说起,这是比较安全的话题,也符合当时大多数人的认知。

孙权点了点头:“景升固然有失,然曹操大军压境,荆襄世家望风而降,亦是常情。”

“吴侯此言差矣。”

我微微摇头,语气变得坚定了一些,

“常情,却非定数。荆襄并非铁板一块。

蔡、张之流,贪图富贵,卖主求荣,固然可鄙。

然荆襄士人之中,亦不乏忠义之士,心向汉室,不愿屈身事曹者大有人在。

如黄汉升(黄忠)、魏文长(魏延)之辈,皆是勇冠三军的将才,只因不得其主,明珠暗投。

再者,荆襄九郡,民心依旧思念刘豫州之仁德。

若非曹军势大,兼之蔡瑁等从中作梗,主公未必不能在荆襄立足。”

我的话语中,既分析了荆襄内部的矛盾,也 巧妙地强调了刘备在荆襄的民心基础和人才储备,这是向孙权展示刘备集团“价值”的一部分。

孙权听得很认真,手指无意识地在书案上轻轻敲击着。

“子明先生所言,倒与寻常论调不同。依先生之见,曹操此番南下,纵然得了荆襄,亦是根基不稳?”

“正是。”

我肯定地回答,

“曹操得荆襄,得其地,未得其心。数十万大军驻扎,粮草消耗巨大,日久必生变数。

况且,北方未靖,马腾、韩遂仍在关西虎视眈眈。

曹操看似势大,实则亦有其隐忧。

其急于南下,欲一举荡平江南,毕其功于一役,恰恰说明其内部并非全无问题,欲借外战胜利以稳固内部。”

这番分析,结合了我对历史大势的了解,但表达方式完全基于当前的情报和逻辑推演,听起来合情合理,又比一般的见解更深一层。

一直沉默的周瑜,此时抬起了头,锐利的目光看向我:“陆先生此言,似乎对曹军内部颇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