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亦师亦友
暮春的夕阳斜斜地映在井儿胡同的陈宅院墙上,将青砖黛瓦染成一片暖金色。
帝师陈宝琛午后从毓庆宫散学归来,褪去朝服换上家常的藏青色长衫,正倚在书房窗前的藤椅上小憩,案头一盏清茶袅袅冒着热气。
近几日陈宝琛都神采奕奕,一来皇帝和众位伴读学业蒸蒸日上,二则内务府不少官员被罢黜官职。最重要的是好友郑孝胥回京了。
郑孝胥与陈宝琛的交情贯穿了近半个世纪,从同乡师生之谊到政治盟友,最终因对溥仪复辟路线的分歧而决裂。
陈宝琛(1848-1935)长郑孝胥(1860-1938)十二岁,早年以“年家子”身份师从郑孝胥之父郑守廉,参与郑家读书会,同游名园古刹。
郑孝胥少年时展露文才,叔祖郑世恭对其极为器重,而陈宝琛亦受郑家学风熏陶,奠定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
1882年郑孝胥中福建乡试解元(第一名),陈宝琛时任翰林院编修,虽未直接提携,但同属闽籍文士圈。郑孝胥的岳父吴赞诚(庐江望族)与李鸿章家族联姻,而陈宝琛的夫人王眉寿是光绪状元王仁堪胞姐,两人均身处晚清高层官僚网络。
"老爷,有您的书信。"管家老周轻步进来,将一叠信笺恭敬地放在黄花梨木书案上,"今儿咱们府上收到了不少书信请柬,共有六封。其中一封请谏是老爷您的旧友故交,郑孝胥郑大人派小厮专程送来,说是已在京城安顿妥当。″
"其余都是老爷同僚们派人送来的,都特意交代......"老周压低声音,"如今老爷您是汉臣之首,所言之事与那郑大人有关,让您作为代表作出决断。"
陈宝琛闻言,在往日回忆中,缓缓睁开眼,目光落在那叠信笺上。
陈宝琛手指轻轻摩挲着最上面那封未拆的信封,嘴角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不出意料。前日朝会,醇亲王就提及与郑孝胥联络甚密,更已下诏让他回京为皇上太后效命。"他拿起信封,指尖微微一顿,"那可是头一遭让汉人担任内务府官员,足见皇太后与醇亲王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