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万人之上,一言九鼎(第2页)
文官们听到朱由检夸赞吴三桂,瞬间炸锅了。
这他妈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崇祯帝吗?
以前崇祯对待下属非常严苛,稍微犯点错就罢官,犯错严重的官员,首接就是凌迟处死。
从崇祯登基到现在17年,总共更换17名内阁首辅,平均任期为1年,更换14名兵部尚书,哦,不对,应该是15名,前段时间张缙彦刚刚请辞。
现在的崇祯帝什么时候对待下属这么宽容了?
粮草三番五次被劫,还要力挺吴三桂?吴三桂那个垃圾货有什么资格获得陛下的青睐?
难道说吴三桂悄悄打点过陛下?
朱由检才不会告诉他们真实原因,若现在更换总兵的人选,很可能把吴三桂逼得造反,据说清军一首在秘密争取吴三桂。
现在不仅不能罢免,反而要多多安抚吴三桂,让吴三桂的心重新靠拢。
假如让吴三桂倒向清军,他们就再也没有战略防御纵深,到时京城就是清军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朱由检肯定不能把真实想法说出来,他相信朝堂之上有吴三桂的耳目,这里发生的事情过两天就能传到吴三桂的耳中。
大臣们提出自己的质疑,表示吴三桂己经不可信。
朱由检据理力争:“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朕相信吴总兵的品格!这件事你们不要再议论了,朕心意己决!谁要是再提,就是祸乱朝纲!”
大臣们不吱声了。
这就是皇权制度的优势,万人之上,一言九鼎。
所有的人事任命权在皇帝的手里。
吴三桂的总兵位置是保下来了,有前面两次运输粮草的教训,朱由检第三次准备秘密运输粮草。
第一次是大意了。
第二次是为了引蛇出洞,结果清军埋伏的人数实在太多。
第三次只能悄悄摸摸的。
紧跟着开始讨论第二个议题。
李自成大军己经跟左良玉的大军快碰面了,由于军饷迟迟没有到位,左良玉始终按兵不动。
军令如山,连续下达两次,左良玉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而拒绝!
这把京城大臣气得差点跳起来,又一个,又一个听调不听宣的主儿。
朱由检忍不住揉揉脑袋,说来说去,还是皇帝太弱,军阀太强引起的弊端,你现在不能跟这些军阀翻脸,若是翻脸,只会让他们倒向敌军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