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民风民俗(第2页)
“但我是舒县人,我对地方的治理还是有一些看法的。”
“比如最直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乡老、里正这些在村里有威望的人召集起来,倾听他们的意见。”
“我认为我们怎么去猜,都不如他们亲口说来得准确。”
唐禹点头道:“没错,你继续说。”
衣崇文道:“成国也是有县寺的,虽然都是世家当道,大多内定,而且结构松散,官职不全,职能不清,但…通过他们的行事作风及目前世家对百姓的压榨,也可以分析出百姓最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去解决问题。”
唐禹笑道:“看来李期给的这个郡丞之位,倒是有些用处。”
“兜兜转转,我又成了唐郡丞了。”
他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道:“既然如此,详细的东西我就亲自去设置,你们把绵竹的乡老、里正及有威望的人都找来,我们就先从本县开始。”
“正好也可以通过他们,看出当地的民风民俗。”
“史忠,你派人也去走访一下其他县,了解民情民生,越详细越好。”
会议终于散去。
唐禹有些头疼。
对于他来说,治理地方和打仗同样艰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前者更难。
因为打仗杀的是敌人,但治理若是出了问题,死的可是无辜的百姓啊。
要建立根据地,要从根基就保持干净和稳固,逐步搭建一个地方的构架。
这里会比舒县更难。
因为…
这里很可能是老子的龙兴之地啊。
这里的气质、风貌、人文、精神,决定了将来很多很多东西。
他陷入了沉思,脑子里有太多的信息堆积,一时间都处理不过来。
王徽和小莲端着茶走了过来。
“喝一口茶,舒缓一下精神。”
唐禹愣了一下,随即端着茶喝了一口。
王徽坐在了他的旁边,轻轻笑道:“别顾着一个人想,说出来我们也听听,尤其是小莲,你别忘了小莲就是蜀地的人呀。”
“而且我也是很聪明的好吗,即使是我们说出一些不合理的看法,你也可以有个参照,找到相对应的、正确的看法呀。”
她说话的同时,小荷也跑了过来,给唐禹捏着肩颈。
唐禹舒舒服服躺着,不禁感叹道:“好啊,有人关心照顾着就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