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些事50《望娘滩》
乾隆三十七年春,四川双流县岷江段闹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河床裂开的缝隙能塞进拳头,河底的鹅卵石被晒得发白,偶尔有几条翻着肚皮的鲫鱼在裂缝里挣扎。聂家母子俩蹲在岩窝边,母亲用竹耙子扒拉着石缝里的螺蛳,聂郎挽着裤腿在浅滩里摸蚌壳。 "儿啊,把那个青壳螺蛳递给娘。"聂母鬓角的白发被晒得发亮,竹耙子在阳光下投出细长的影子。聂郎应了一声,指尖刚碰到螺蛳壳,突然感觉掌心一滑,那螺蛳竟"滋溜"钻进石缝里去了。
"这鬼天气!"聂郎甩了甩湿漉漉的手,抬头望向对岸光秃秃的凤凰山。往年这时候,漫山遍野都是映山红,如今连草都晒成了枯草。他想起上个月县官老爷来催粮,母亲跪在地上磕头,额头都磕出血了,县官还是让人把家里最后一袋糙米扛走了。
"算了,莫要白费力气。"聂母扶着腰站起身,竹篓里稀稀拉拉躺着几个螺蛳。"回家把这些煮了,再加点观音土,凑合着吃一顿。"
聂郎看着母亲佝偻的背影,心里一阵发酸。父亲早年间被征去修河堤,累死在工地上,家里全靠母亲一人支撑。去年冬天,母亲为了给他换件棉袄,把陪嫁的银镯子都当了。如今,母亲的棉袄已经补丁摞补丁,袖口磨得发白。
回到家,聂郎蹲在灶前烧火,母亲在一旁用石臼捣碎螺蛳。火光映照着母亲苍老的面容,聂郎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
"娘,等熬过这阵子,我去城里找点活计。"聂郎说。
"城里也不好混。"聂母叹了口气,"听说米价涨到二十文一斗了,有钱人家都在囤粮。"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聂郎起身开门,只见邻居王老汉慌慌张张跑进来。
"聂家小子,不好了!县太爷带着衙役来了,说要征壮丁去修水渠!"
聂郎心头一紧,母亲更是脸色煞白。去年征壮丁,父亲就是被征去的,结果死在了工地上。
"怎么办?"聂母颤抖着问。
聂郎握紧了拳头:"娘,我去!"
"不行!"聂母坚决地说,"你爹已经......我不能再失去你!"
聂郎沉默了片刻,说:"娘,我会小心的。再说,修水渠是为了大家好,等修好了,就不用再担心旱灾了。"
聂母知道儿子的脾气,一旦决定了就不会改变。她含着泪点点头:"去吧,照顾好自己。"
第二天清晨,聂郎背着行李,跟着县太爷的队伍出发了。母亲站在村口,目送儿子远去,直到看不见人影,才抹着泪回家。
聂郎跟着队伍走了三天,来到了岷江上游的工地。这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开凿山体,修建水渠。聂郎被分配到石匠组,负责打凿石头。
工地上的生活异常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干活,直到天黑才收工。伙食也很差,只有稀粥和咸菜。聂郎咬着牙坚持着,他知道,只有修好了水渠,家乡的旱情才能缓解。
一天,聂郎在工地附近的山路上发现了一条受伤的小蛇。小蛇的尾巴被石头砸伤,鲜血直流。聂郎于心不忍,便将小蛇带回家中,悉心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