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零二秒 作品

明朝那些事51《煤山槐树缢鬼》(第2页)

顺治年间,有个新科进士叫陈廷敬,被派到京里当翰林。他住在煤山脚下的胡同里,夜夜听见窗外有叹气声,起初以为是风声,直到有天夜里,他看见槐树枝桠间飘着个白影,披头散发的,怀里还抱着个酒葫芦。陈廷敬胆大,举着灯就出去了,那影子见了他,突然开口说话:“先生可认得这酒葫芦?”声音像浸了水的纸,软塌塌的。陈廷敬仔细一看,葫芦上刻着“承恩”二字,惊得差点摔了灯——这不是当年跟着崇祯帝殉国的王公公的东西吗?

那夜之后,陈廷敬常去槐树下坐着,听那影子讲前朝的事。影子说自己不是皇上,是王承恩的鬼魂,附在槐树上了。“皇上咽气的时候,我就吊在旁边的枝桠上,”影子摸着葫芦上的刻痕,“绳子勒进脖子的那会儿,听见槐树在哭,每片叶子都在抖,像是替皇上委屈。后来清兵来了,给槐树拴了铁链子,说这是‘罪槐’,可皇上有什么罪?他不过是接了个烂摊子,熬了十七年,把自己熬成了个灯油将尽的灯芯。”

康熙爷南巡回来那年,听说了煤山槐树闹鬼的事,特意去看了一趟。槐树的铁链子已经生了锈,缠得树干歪歪扭扭的,像条死蛇。皇上伸手摸了摸树皮,突然听见树洞里传来低低的哭声,仔细听,像是在念“朕凉了,国也凉了”。随行的高士奇高大人当场就跪下了,说这是崇祯帝的冤魂未散。康熙爷叹了口气,让人取了铁链,又亲自写了块“罪槐”的牌子挂上,说:“前朝事,前朝了,这槐树替人受过,也算有灵。”

可牌子挂上去没多久,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就发现,每到三更天,槐树下就会出现两个人影,一个穿明黄衣,一个穿灰布衫,围着树转圈。有人胆大,躲在石头后面看,听见穿黄衣的人说:“承恩啊,当年朕不该迁了张居正的坟,要是张先生还在,或许能多撑几年。”穿灰布衫的就叹气:“陛下当年要是不杀袁崇焕,辽东的兵也不至于散了心。”说着说着,两个人影就抱头痛哭,哭得槐叶沙沙响,落了一地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乾隆年间,有个姓周的书生在槐树下读书,夜里遇着个穿宫装的姑娘。姑娘手里拿着半块玉佩,说自己是崇祯朝的宫女,当年在坤宁宫当差,皇后娘娘上吊前,把这块玉佩给了她,让她逃命。“后来我跟着难民出了京,嫁了个卖豆腐的汉子,”姑娘摸着玉佩上的龙纹,“可每到清明,就梦见槐树底下有人喊‘国破了,家亡了’,醒来枕头都是湿的。”书生问她为什么来找自己,姑娘说:“槐树底下的鬼魂们,都等着有人把前朝的事记下来,免得后世说皇上是个昏君。” 到了道光年间,煤山的槐树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树干中间空了个洞,能钻进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回暴雨,雷劈中了槐树,烧了半棵树,可剩下的半棵还活着,第二年春天又冒出新芽。住在附近的老人说,这是皇上的魂灵不散,护着槐树呢。那会儿有个走街串巷的说书人,姓王,自称是王承恩的后人,常在槐树下讲古,说他祖上托梦,让他把崇祯帝临终前的话记下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说得听书的人都掉眼泪,连槐树枝上的鸟都不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