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零二秒 作品

明朝那些事87《郑和与回回人》(第2页)

郑和带着翻译去拜访时,老人正在修补一只青花瓷碗,缺口处用金线镶着朵石榴花。“这是刺桐港的手艺。”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碗底的‘永乐年制’,和我父亲带回的瓷片上的字一模一样。”他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片碎瓷,釉色剥落处,露出底下淡淡的蓝色星纹——那是郑和船队专用的航海标记。

深夜的潮声里,郑和躺在吊床上,听着易卜拉欣讲祖父的故事:“他说泉州的回回人有座望月楼,每到莱麦丹月,整座楼都会挂满玻璃灯,像落在地上的星星。”郑和摸了摸腰间的牛皮袋,里面的孜然粒已经潮了,却还留着母亲手心里的温度。母亲临终前说:“等你到了天方,替娘看看克尔白的月光。

船队准备返航的前一晚,易卜拉欣带着几个回回汉子抬来个木箱,箱底铺着波斯地毯,上面摆着十二罐香料:“这是古里的回回人凑的,肉蔻给泉州的阿訇,丁香给广州的筛海,还有这罐藏红花,替我们带给天方的圣裔。”

郑和打开其中一罐,浓烈的乳香扑面而来,熏得他眼眶发热。这些香料要跟着船队漂过印度洋,绕过马六甲,再沿着海岸线北上,最终会分发给大明各地的回回聚居区。就像当年波斯的商船带来苜蓿和胡桃,大明的瓷器和丝绸也会在这里生根。

起锚时,古里的回回人在岸边点燃了成排的椰油灯,火光映着宝船上的十二面日月旗,把海水染成了琥珀色。易卜拉欣站在礁石上,挥着条绣着星月的头巾,头巾角上系着郑和送他的泉州锦缎——那是从宝船的储备里特意挑的,颜色像极了古里的晚

永乐五年的开斋节,泉州清净寺的望月楼挂满了玻璃灯。郑和穿着母亲绣的白长袍,跟着阿訇做礼拜时,忽然看见人群里挤进来个红胡子汉子,怀里抱着个牛皮袋,袋子上的星月纹和易卜拉欣的一模一样。

“三保大人,古里的回回人托我带话。”汉子掀开牛皮袋,里面是用棕榈叶包着的椰枣,“他们说,印度洋的季风记住了宝船的味道,就像泉州的刺桐花记住了波斯的月光。”郑和接过椰枣时,发现棕榈叶上还用阿拉伯文写着行小字:“下次来,带些克尔白的圣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