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266章 《方言的复魅与诗性的重生》(第2页)

在历史记忆的书写维度,《梅关古道》展现出本雅明式"辩证意象"的生成过程。"天险,壁悬,石头坚"的排比句式,以粤语特有的顿挫节奏模拟出古道的险峻地形。当"科技火攻,动地感天"突然插入这个古典语境,张九龄开凿梅关的壮举与当代工程技术形成蒙太奇式的叠印。诗人以"广府珠玑喺桑梓"的在地视角,将《南迁录》中记载的移民史转化为血脉相连的身体记忆。粤语副词"喺"(在)的使用,使"桑梓"这个传统意象摆脱了文人诗的陈套,获得方言特有的亲昵质感。这种处理可比拟希尼在《挖掘》中对爱尔兰方言的运用,但树科通过"名相九公有德道"的倒装句式,进一步凸显了粤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特征。

《菩提物语》则展开了禅宗美学的当代阐释。诗人以三叠"菩提"的咒语式吟诵,重构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的着名偈语。但粤语版本"菩提本嚟噈有树"通过副词"嚟噈"(本来就)的强调,形成了与普通话版本微妙的语义偏差。这种"方言误读"恰如德里达所说的"延异"现象,在解构经典的同时开辟出新的阐释空间。"有有冇冇,见者智"的句式,既保留了《坛经》"有无俱遣"的禅机,又通过粤语特有的"冇"(无)字,使空色相即的哲理获得方言的肉身性。这种语言实践可比拟策兰用德语书写犹太经验的困境,但树科的突破在于,他使方言成为接通古典禅意与现代意识的介质。

从诗学本体论视角审视,这组诗实践了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哲学命题。当普通话写作日益陷入"工具理性"的牢笼,树科的粤语诗歌通过"黄岗莲花和芙蓉"等在地意象的并置,使语言重新扎根于岭南的风土。在《三江六岸》中,三条江河被赋予"龙"的图腾意象,这不是简单的拟人化修辞,而是方言思维对自然物的本体论重构。正如加斯东·巴什拉所言"诗的形象本质上就是变异的,它使我们离开以前的栖所",粤语特有的"通天佑德"等复合词结构,恰恰打破了标准汉语的理性逻辑,重建了物我交融的诗性认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