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方言复魅与地域的抒情》
《方言的复魅与地域的抒情》
——论《大湾区嘅春天》中的粤语诗学建构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犹如一条隐秘的暗流,既挑战着普通话的霸权地位,又为诗歌语言注入了鲜活的在地性血液。树科的《大湾区嘅春天》以粤语入诗,不仅是一种语言选择,更是一种文化立场的宣示。这首诗通过粤语特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构建了一个既具体又超越的地域诗学空间,在"珠水暖?,云山翠咗"的方言韵律中,完成了对大湾区这一特定地理文化单元的抒情性重塑。
粤语作为汉语族的重要方言,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诸多特征,其声调系统比普通话更为复杂,拥有九个声调,这使得粤语诗歌在音乐性上具有先天优势。"珠水暖?"中的"?"(no1),"云山翠咗"中的"咗"(zo2),都是粤语特有的语气助词,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传递出一种亲昵的温度感,"咗"则表示完成状态,二者共同营造出对珠江与云山变化的细腻感知。这种语言特质让人联想到宋代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吴语韵味,或是清代纳兰性德词中满汉语码混用的独特风格。树科的粤语诗学实践,实际上延续了中国诗歌史上"以方言入雅言"的传统,在当代语境中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诗歌开篇"企喺摩星岭,又望摩星岭"构成了一个精妙的空间辩证法。"企喺"(站在)这一粤语表达,比普通话的"站在"更具动作的持续性,暗示了凝视的绵长。而"摩星岭"作为香港的地理标志,在此被重复观照,形成了自我指涉的空间镜像。这种手法令人想起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视角游戏,但树科的表达更具方言的肌理感。诗人立足摩星岭眺望摩星岭,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揭示了大湾区的空间特质——既是观察的主体又是被观察的客体,既是地理实体又是文化想象。正如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所言:"我们并非在一个空洞的、均质的空间中体验世界,而是通过一系列被情感价值所浸透的特殊地点来理解存在。"
"粤港澳:十一城山水/千千万万嘅人间烟火"这两行诗实现了从地理空间向人文空间的巧妙转换。粤语中"嘅"(的)的使用,使得"人间烟火"这一表达更具地域亲切感。数字"十一城"与"千千万万"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对照,既勾勒出大湾区城市群的规模,又聚焦于个体的生活细节。这种写法与威廉·华兹华斯在《威斯敏斯特桥上》描写伦敦"这城市现在穿着美丽的晨衣/静谧,空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将城市景观转化为抒情对象。但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通过粤语特有的量词"千千万万"(普通话常用"千万")强化了数量表达的生动性,使抽象的数字获得了方言的口语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