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283章 《甲骨文符码与汉语诗性精神重构》(第2页)
二、时间的褶皱:文明记忆的拓扑学
"光阴不再"的咏叹,唤起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般的时空意识。甲骨文作为"贞人"沟通天地的神秘符号,在现代语境中转化为诗性救赎的媒介。这种转化过程类似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再现,在甲骨文斑驳的裂纹间,蛰伏着整个民族的记忆基因。
诗中"谂到几远,谂返而家"的时空穿梭,构建起巴赫金所谓的"时空体"结构。粤语特有的"体貌助词"系统,如"嘟喺仲"等虚词的使用,形成独特的时态张力。这种语言特性与甲骨文"以空间结构表时间流动"的造字逻辑形成跨时空呼应,在诗句中编织出多维的时间经纬。
文化记忆的储存方式在此显现出阿莱达·阿斯曼提出的"存储记忆"与"功能记忆"之争。当简体字趋向实用主义,诗人试图通过激活甲骨文的功能记忆,重建"有文字镜可鉴"的诗意栖居。这种努力呼应着海德格尔对"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哲学思考,在文字废墟中寻找诗意栖居的可能。
三、诗学的越界:方言写作的先锋性
粤语写作本身就是对普通话中心主义的解构。诗中"我哋华人"的表述方式,暗含陆法言《切韵》记载的"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的语言地理学。方言写作如同福柯描述的"异托邦",在主流话语之外开辟出独特的诗意空间,这与韩少功《马桥词典》的方言实验形成跨时空对话。
甲骨文入诗的设想,打破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线性特征"的定论。二维的文字图像与线性的诗句排列形成立体诗学结构,这种尝试堪比马拉美《骰子一掷》的版面革命。当龟甲兽骨上的灼裂纹路与现代诗的空白美学相遇,符号的视觉性获得新的诗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