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论粤语诗<睇到嘅>的多维解构与诗性哲学》(第2页)
这种意象的交织,与西方现象学中“直观”与“反思”的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象学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始于直观的体验,通过反思对直观经验进行整理与深化。在《睇到嘅》中,“睇”代表着直观的观察,是对世界的直接感知;“谂”则象征着反思,是对观察所得的深入思考。两者的交织,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过程,也反映了诗人对认知本质的深刻理解。?
(二)科学意象的诗意转化?
诗中“你睇,能量波嚟嘅\/睇我,上帝粒子啫”引入了“能量波”“上帝粒子”等现代科学概念。这些原本属于物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在诗歌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诗意内涵。“能量波”象征着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上帝粒子”则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本源与奥秘。诗人将科学意象与诗歌语言相结合,打破了科学与文学之间的界限,使诗歌具有了跨学科的思维特质。?
这种将科学意象引入诗歌创作的手法,在当代诗歌中并不鲜见。如艾略特在《荒原》中运用大量的神话、宗教和人类学知识,构建出复杂的诗歌意象体系。树科在《睇到嘅》中对科学意象的运用,同样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使诗歌不仅能够表达情感,还能够承载对宇宙、对世界的理性思考。通过科学意象的诗意转化,诗歌在保留文学性的同时,增添了一份深邃的哲学意味。?
(三)宏观视角的意象构建?
“企喺月度睇世界\/行出宇宙睇宇宙……”诗人以宏大的空间视角,构建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象。“月度”“宇宙”等意象的运用,使诗歌的视野从微观的个体观察,拓展到宏观的宇宙层面。这种宏观视角的构建,让读者跳出了日常生活的局限,以一种更广阔、更深远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不乏以宏观视角描绘世界的作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宏大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树科在《睇到嘅》中,以现代的语言和意象,构建出类似的宏观视角,使诗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宏观视角的意象构建,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存在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反思。?
三、诗性哲学的深度开掘:存在与认知的终极追问?
(一)认知的相对性与局限性?
诗中反复强调“睇”与“谂”,但同时也暗示了人类认知的相对性与局限性。“睇靓,谂靓\/靓靓梗靓靓”,表面上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肯定,但深入思考会发现,这里的“靓”(美好)是主观认知的产物。不同的人对“靓”的定义和标准各不相同,这反映了人类认知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强调了认知的相对性。在《睇到嘅》中,树科通过对“睇”与“谂”的描写,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我们所看到的、所思考的,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经过主观加工后的片面认知。这种对认知相对性与局限性的揭示,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引发读者对自身认知方式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