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解构与重构:论<点解心想事成?>的认知辩证法》(第2页)
二、认知的颠覆与重构:哲学思辨的诗意表达
《点解心想事成?》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人类认知的深刻反思与哲学思辨。诗中通过一系列看似荒诞却蕴含真理的例子,如 “你以为,绿色噈喺绿色?/ 狗睇到嘅唔系绿色……”“你睇到,蜜蜂喺花度采蜜 / 佢事实系睇唔见花嘅……”,彻底颠覆了我们对 “客观世界” 的固有认知。
在传统的认知观念中,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所感知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客观的存在。然而,树科在诗中却指出,我们所看到、所感知到的世界,不过是 “喺传统嘅科教嘅主观嘅意识”。这一观点与康德的认识论不谋而合。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认识事物的 “物自体”,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经过我们的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加工整理后的现象世界。诗中的例子正是对这一哲学观点的诗意诠释。狗对颜色的感知与人类不同,蜜蜂看似在采蜜却实则 “看不见花”,这些现象都表明,不同的生物由于其生理结构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对同一事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知。因此,我们所谓的 “客观世界”,实际上是建立在人类主观认知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相对的、有限的认知。
诗的结尾 “你话,你仲要唔要想?/ 想想,想想噈想想到嘅嘢!” 以极具冲击力的诘问和劝诫,将诗歌的主题推向高潮。它不仅是对前文认知反思的总结,更是对读者的一种呼唤,鼓励读者突破常规的思维局限,大胆想象,积极思考。这种思考并非盲目地空想,而是在对自身认知局限性的清醒认识基础上,对世界进行重新的探索与构建。它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哲学态度,即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想象,去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追寻更接近真理的认知。
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结构与意象的有机结合
除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哲学内涵,《点解心想事成?》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诗歌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从开篇对 “想” 的简单探讨,到中间通过具体例子对认知的颠覆,再到结尾对思考的倡导,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这种结构安排使诗歌的主题逐渐深化,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到诗歌所营造的哲学思考氛围之中。
在意象的选择上,诗歌摒弃了传统诗歌中常见的优美、典雅的意象,转而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看似普通的事物,如 “绿色”“狗”“蜜蜂”“脚步” 等。这些意象看似平凡,却极具表现力。它们以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例如,“你觉得,脚步几咁踏实?/ 自己根本噈冇接触到地……” 这一意象的运用,通过对 “脚步” 与 “地” 关系的质疑,生动地展现了人类认知的虚幻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