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诗与生活的辩证》
《诗与生活的辩证》——论《生活同诗》中的存在之思与语言困境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占据着特殊位置。树科的《生活同诗》以简洁的句式、循环的结构和深邃的哲思,将我们带入一个关于诗与生活关系的古老命题。这首诗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词语排列,实则构建了一个精妙的辩证结构,通过\"生活\"与\"诗\"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反复辩难,揭示了现代人面对艺术与生存时的根本困境。全诗以粤语特有的节奏和语感,将这一形而上的思考转化为可感的语言形式,在音韵的起伏中完成了对存在本质的诗性探索。
诗歌开篇即以否定句式确立思考的起点:\"生活唔系诗,生活有诗\/诗唔系生活,诗有生活……\"。这种表述方式令人想起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论断:\"艺术让真理脱颖而出。艺术作为创造,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创造性保存。\"树科的诗句同样暗示了生活与诗之间既分离又联系的复杂关系——生活本身不是诗,但蕴含着诗性;诗不是生活本身,却承载着生活的本质。这种辩证关系构成了全诗的思想骨架,随后的诗句都是对这一关系的展开与深化。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选择用粤语表达这一思考,不仅赋予诗歌地域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利用了粤语中\"系\"与\"有\"的精确区分,在汉语普通话\"是\"与\"有\"的模糊地带划出了清晰的哲学界限。
诗歌第二节引入\"远方\"这一意象,将思考推向更广阔的维度:\"诗喺远方,远方有冇生活?\/远方有生活,远方有诗\/远方冇生活,远方冇诗?\"。这里的\"远方\"显然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精神空间的隐喻。它令人想起荷尔德林笔下\"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却又以怀疑的语气对这一理想进行质询。树科在此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渴望逃离当下生活寻找诗意,却又怀疑脱离生活的诗意是否真实存在。这种怀疑精神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词而不是语言\"有着内在共鸣,都表达了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深刻不安。粤语中\"有冇\"的疑问形式,更强化了这种不确定性,使诗歌笼罩在一种悬而未决的思考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