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谁为好圣孙?(第2页)
天时、人和兼具!
可惜,那是大周的天时,并非是他的天时。
他老了!
赵祯睁开,面色平和的罢了罢手。
赵策英的几句话,格局宏大,切中时弊。
策英,英气勃发,兼具武德,这个“英”字,取得还真是恰当。
赵策英心中忐忑,缓缓坐下。
赵策英一过,余下四位宗室,并没有谁立刻站起来。
赵祯抬头,向下扫视。
越扫视,几位宗室心头越慌,越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算得上表现上佳。
御书房,足足沉寂了十息。
终于,赵仲起身行了一礼。
以往,他是在转运司办事。
“近三年,臣效力于转运司,领五百士卒,负责粮草押运。臣掌粮草押运期间,恪守军资法度,三载无错。
然士卒多粗鄙,臣以礼法束之,未敢稍懈。吐蕃、西夏皆民风彪悍,若施行教化,民族融合,可保边疆无忧。”
赵仲拱手一礼,他自认为已经超常发挥。
“嗯。”
赵祯点点头,面无表情,没说什么。
观望了好一会儿,江昭不免瞥了一眼。
其实,单从答案而论,赵仲回答得还行。
无论是“三载无缺”,亦或是“以礼法约束士卒”,都是他本人能力的体现。
关于吐蕃、西夏的见解,则是从大局观出发。
哪怕难以媲美赵策英,但也算是可圈可点。
可惜,赵仲搞错了官家的心思。
【若施行教化,民族融合,可保边疆无忧!】
这句话有大问题。
官家要的可不是守成之君!
赵祯登基四十余年,掌权近三十年,也就休养生息了三十年。
难得修养了近三十年,有了大一统的希望,要的肯定是一位武德充沛的皇帝,从而效仿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并为汉武帝开疆拓土打下基础的举动。
“你们呢”赵祯望向余下三人。
三人相视一眼,都没有考虑好该怎么回答。
相视了几息,赵世程硬着头皮走出:“臣臣效力于提举常平司,领兵五百,主茶马互市维护事宜。凡出入账目,臣皆录册核验,亲手誊写,绝无错漏!”
江昭暗自垂眉。
都到了这会儿,赵世程还没意识到亲自誊抄账簿并非优点。
不过,他理解赵世程的想法。
毕竟,亲自誊写,何其勤勉
“前岁冬月,有商队私贩铁器,臣带人连查三昼夜,终擒其首。此外,臣还学会了一些吐蕃话,可与吐蕃人通畅交流。”赵世程恭谨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