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雪飘飘飞 作品

第136章 为皇子授课?(4k)

第136章为皇子授课(4k)

六月初。

晓雾初散,寒意未散。

文武百官,有序排列。

江昭一身紫袍玉带,着金符鱼袋,手持笏板,立于左列偏前的位置。

三年过去,经历了一次政绩大考,文武百官的班列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举目望去,不乏一些生面孔。

熙河系的门生故吏,经江昭划名字,单是有资格上朝的五品官就足足擢升了十余人。

余下的一些没资格上朝的六品官,则是达二三十人。

此外

江昭目光微凝,向后班列末位扫了一眼。

赵策英、赵士翊、赵士骞、赵仲、赵世程!

这五位宗室,似是受诏上朝。

不过,几人都是“圣孙”一辈的宗室,身上没有官职,诏宗室上朝干什么

江昭眉头微锁,垂手而立。

同一时间,不少官员齐齐向着他注目而去。

二十七岁,鲁国公、吏部右侍郎!

冉冉升起的宦海常青树啊!

“噹!”

一道钟吟,绵长悠扬。

偏殿,一道大门打开,走出七位紫襕袍老者。

其中,六人为文官,皆是着锦绶、玉环、玉钏,一举一动,无不具备浩瀚威严。

首辅韩章。

内阁大学士张昇、吴充、曾公亮、欧阳修、王尧臣。

这六人,就是天底下最有权势的文人。

除了六位内阁大学士,余下一位是袍绣麒麟纹,却是武将之首英国公。

此前,英国公主动请缨,镇守陕西路,抵御西夏主力。

不过,他并非是一直都在镇守陕西。

事实上,陕西路一向是甘国公、薄老将军等六七位武将轮流镇守。

英国公、宁远侯、忠敬侯三人,为武将中最有威望的人,一般来说是常驻京城,不得离京。

经过几年时间,边疆已然稳固,英国公自然回京统领禁军。

既然七位最有实权的人物都已经走出了偏殿,也就意味着将要开启朝会。

文武百官,齐齐噤声。

“噹!”

一声钟响、

“宣百官进殿——”

钟吟渐弱,文武百官,有序进殿。

“陛下圣安!”

“免礼。”

丹陛之上,官家赵祯双袖合拢,向下扫视。

经历了三年一度的政绩大考,文武百官,或是着擢升,或是贬官,或是致仕,人员变动不小。

其中,不乏一些他从未见过的五品官员。

惊鸿扫过江昭,赵祯目光短暂停留,眼中闪过一丝艳羡。

举目望去,江昭一举一动尽是沉稳自信,从容自若,富有底气。

偶尔有一两位党羽频频向其注目,为其马首是瞻,何止是意气风发。

手握开疆拓土的功绩,二十七岁的三品大员,就连迟暮的君王也得为之羡慕。

片刻,赵祯平视,缓缓道:“众爱卿,可有事上奏啊”

江昭手持笏板,沉心观望。

自熙河开边以来,他长久居于熙州。

他真正意义上的的长时间居于庙堂,已经是六年以前。

如今,难得上朝一次,还是以观望为主。

“臣礼部尚书孙抃,有奏。”

新任礼部尚书孙抃一步走出,行了一礼。

江昭平视望去。

这是韩系的人。

自王尧臣入阁、张方平外放,有着任职封疆大吏的经历的孙抃就当仁不让的擢升成了礼部尚书。

“臣谨奏:伏惟陛下膺乾御极,圣寿弥崇。今嵩呼圣节,乞循旧典备吉礼,遣使南郊告昊天,陈八佾于丹墀,备三牲于太庙。倘蒙允准,祷祝圣嗣昌隆,国祚永延,以彰陛下垂悯黎元之德。伏乞圣裁。”

一句话出口,江昭就知道了是什么事情。

贺寿!

六月二十六,乃是官家五十六岁的寿辰。

自唐代以来,皇帝的寿辰就渐渐趋向于制度化,普天同庆,也即所谓的“圣节”。

当然,也并非年年都得过“圣节”。

究竟要不要举办,取决于皇帝的态度。

江昭抬眉,望了一眼老皇帝的状态。

两鬓斑白,身形肖瘦,精气神还行,但却有一种莫名的虚弱感,让人心头一凛。

五十六岁的帝王,已然是一等一的长寿。

“免了吧。”

丹陛之上,赵祯扶着案几,罢了罢手。

今岁,涉及“禘袷(dijia)”祭祀。

要是连着举办贺寿与禘袷祭祀,三司六部都得彻底忙碌起来,未免耗时耗力,劳民伤财。

这几十年,长久的休养生息,让大周国力昌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