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搬出太庙!(第2页)
“曾公亮致仕,文彦博入阁;欧阳修贬谪,韩绛入阁;张昇致仕,唐介入阁。”
“若是算上臣,便是足足更替了四人。”
“以臣之见,或可正式定下废后一事。”
赵策英抬眉,眼中憧憬微敛。
沉吟着,面露期许,点头道:“趁此机会,合该将废后提上日程。”
废后一事,就算江昭不提,他也会主动说起。
一则,皇后几次犯错,毫无母仪天下之风范,着实是触犯了他的底线。
以他的性子而言,既是下定了决心,那就不会轻易动摇。
毕竟,区区皇后而已,又不是江卿!
二则,一旦废后,就能趁着机会贬谪一拨人,擢拔一拨人。
此次,反对废后的文臣,起码有五六十人,也即三四成左右的文臣。
就规模而言,已是相当之大。
一旦清洗一波,无疑是有助于他掌握朝政。
边疆肃清,开疆拓土,施恩了相当一批武将,顾廷烨、张鼎、郑晓几人,也即勋贵三巨头的代表人物,王韶则是“野生武将”的代表人物。
有此几人,足以助他彻底掌握兵权。
如今,趁着废后的机会,擢拔一批人,就可趁势掌握朝政。
一旦兵权、朝政尽握手中,皇位自可稳若泰山!
“诺。”
江昭持手一礼:“微臣告退。”
特意入宫,主要还是为了解决“横渠四局”的问题。
废后已成定局,仅是顺带着说一说。
约莫几息,江昭退去。
赵策英呼了口气,拾起一道奏疏观阅。
要成为千古一帝,除了倚仗江卿以外,本身也得撑得住事才行。
“杨武案”
仅是望了一眼,赵策英就为之一诧。
什么样的案子,竟是有资格呈递御前
六月初,文德殿。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丹陛之上,赵策英抚膝平视,徐徐道:
“内外百司,可即上言。”
不少反对废后的人,就要持笏走出,一道平和的声音却是响起:
“微臣江昭,有奏。”
仅是一刹,文武百官,齐齐注目。
江阁老,要下场了吗
不时有反对废后的人,相视一眼,暗道不妙。
同签枢密院事王世平背生冷汗,手脚微抖。
这江子川,怎么突然下场了呢
都不通知一声的吗
这跟老母亲的谋划,好像不太一样啊!
丹陛之上,赵策英向下扫视,望向一些反对废后的臣子。
足足六十余天的争议,哪些人跳得最欢,他都有印象。
江昭持笏,躬身一礼,徐徐道:“启奏陛下,皇后为六宫之主,当以‘坤德’为范,承宗庙、母仪天下。然今皇后干预朝政,妒忌成性,举止失仪,有违祖制;此非独失妇德,更乱后宫纲纪,动摇国本。”
“为正礼法,安社稷、顺天意。伏望陛下,下诏废后!”
话音一落,凡是支持废后的臣子,齐齐下拜。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附和之声,不绝于耳。
仅是一刹,就几乎下拜了六七成的人。
其中,不乏一些本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毫不迟疑的下拜。
内阁大学士入局,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政治信号。
这个时候,凡是反对,都是找死!
“臣附议!”
大相公韩章走出,持手一礼。
“臣附议!”
“臣附议!”
余下五位内阁大学士,相继附议。
官家废后之心,几乎人尽皆知,反对根本没有意义。
特别是几位入阁不久的“新人”,几乎是毫不动摇的支持废后。
作为入阁以来的第一道重大决议,他们不可能跟皇帝对着干。
六位内阁大学士,齐齐支持废后。
大局已定!
“臣附议!”
不少尚在观望的人,连忙下拜,持笏附议。
约莫十余息,大殿上下,仅有几人站立。
“不可。”
“皇后正位中宫,乃宗庙所定、天下所瞻,其位关乎国本,不可轻动。”齐衡持笏,坚持道。
“衡儿!”齐国公低呼一声,心头暗慌。
这会儿怎么能站出去呢
丹陛之上,赵策英向下扫视。
仅有几人站立,注定影响不了大局。
“准!”
赵策英挥袖道:“着皇后高氏,降格华妃,长居瑶华宫,法号“安素”。”
一言,定下结局。
“陛下圣明!”
文武百官,齐齐下拜。
赵策英颔首,目光向下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