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君臣论变法(6k)(第2页)
太宗皇帝一上位,就大开恩科,大肆养兵,兵籍达六十余万,官籍达万余。
不过,太宗皇帝执政时期算是建国初期,不单有过大肆养兵,也有过裁军十万的事跡,本质上是想要“养精锐”。
这样的兵籍、官籍数量,也还算正常。
谁承想,真宗皇帝登基以后,竟然继续大开恩科,大肆养兵,兵籍一度达九十万余,官籍达两万余。
先帝登基四十余载,兵籍更是达一百一十万,官籍近五万。
兵籍、官籍的数量,在真宗皇帝与先帝的手上,几乎是翻了一番。
冗兵、冗官、冗费之难,就此诞生。
及至先帝暮年,三冗之弊已经非常凸显,常有財政赤字。
但,根本没法解决。
一则,先帝魄力不足,性子太软。
三冗问题註定得从官员、兵卒上解决,性子太软,根本不足以有志之臣支撑解决问题。
二则,相较於三冗而言,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解决。
先帝暮年无子,文武百官单是劝諫“过继宗室”就足足劝了近二十年,一直劝到江昭入仕,秘密立储法横空出世,方才解决了问题。
先帝的精力,大半都集中於与臣子斗智斗勇,自是无力关注三冗问题。
治平四年,先帝驾崩,一命呜呼!
先帝走的倒是爽快,甚至还搞到了“高宗”这一上乘庙號。
可问题是,两代积弊,著实是留下了不小的烂摊子。
单是养兵、养官就得耗费一半以上的赋税,可谓相当骇人。
“三冗之弊,实在是天大的祸患,不变不行啊!”赵策英嘆了一声,补充道。
近十年,几乎一直都有財政赤字,支大於收。
关键就在於,钱不可能凭空產生,也不可能凭空消失。
財政赤字的造成,本质上是朝廷的支出大於税收。
为了维持政策的持续,超支的部分钱財通常都是从內藏库,也即君王私库中挪用资金予以补充。
然而,江山社稷何其之大
君王私库,註定撑不了太久。
既然朝廷超支、君王无財,那就涉及以政令缓解朝廷赤字的问题。
一般来讲,就两种办法。
要么提升税收,要么减小支出。
提升税收,也即发布詔令,拓大税收的额度要求,从百姓的赋税上解决问题。
关键,百姓的税不能胡乱增收。
一些贫农、小农,本就算不上富裕,猛地增收,万一承担不住,就有可能一下子变得走投无路,唯有贩卖田地。
田地一卖,便是流离失所。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规模的民变,动摇社稷之根本。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朝廷不会轻易下发政令,增大税收额度。
减小支出,也即是从官员、士卒,以及皇室的支出上减小。
这也就是从所谓的“三冗”上解决问题。
相较而言,但凡统治者有点脑子,就肯定偏向於解决三冗,而非增大税收。
“三冗积弊,臣苦思已久,倒也有些策略。”
江昭点头,沉吟道:“冗官之弊,盖因官吏冗余,且俸禄太过丰厚,致使耗费太大;冗兵之弊,盖因凡是荒年,朝廷都將流民、灾民编入厢军,以作安抚。一年一年的积累,导致兵餉消耗太大。”
“冗费之弊——”江昭望了一眼赵策英,平静道:“盖因朝廷供养宗室,以及贪污贪腐、賑灾救急。”
赵策英望过去,注目道:“子川可有良策”
“一,钱不是省出来的。”
“二,朝廷穷,不代表天下穷。”
“有此二策,可解燃眉之急。”
一句话,设法敛財!
以及,適当发展经济,增加商业税收。
江昭平和道:“至於解决三冗,就得徐徐图之,涉及改制。”
赵策英眼前一亮,伸了伸手,示意继续说。
“冗官之弊,范文正公有过政令——明黜陟!”
江昭摇头道:“政令不差,可惜太过粗糙。”
“明黜陟,以政绩为主,能者上庸者下,却无確切的考核標准,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劝农桑、兴水利』,反而让官员不再关心治政,而是专於人脉,能者难上,庸者难下,最终便是能者、庸者尽皆心生不满。”
“凡是政令,就一定得有一批受益者,让受益者大幅度的支持,方能让政令长久施行下去。”
江昭认真道:“否则,唯有被迫废除。”
赵策英认可的点了点头。
治平四年,君臣二人探討变法之时,江昭就说过类似的话。
变法的主体是人,要施行下去才是新政。
江昭沉吟著,说道:“以臣之见,涉及贬黜,就该搭配细分权责以及细致考核之策。不少官员都是领著俸禄不干事,那就细分权责,让其手上有权,设定清晰的考核考绩。如此,便是能者上庸者下。”
“能者,自会支持新政!”
“细分权责”赵策英一诧。
“嗯。”江昭点头,解释道:“譬如题字,本来是一人铺纸、研墨、执笔,即可题字,余下两人观望。如今,便划分为三。”
“一人铺纸、一人墨墨、一人执笔。”
“若是铺纸太歪,那就贬黜铺纸之人;若是墨水不好,那就贬黜研墨之人;若是字跡不好,那就贬黜题字之人。”
“反正,得让他们手中有权。”
“冗官中,不少人都是仅有俸禄而无权。”江昭平静道:“料来,要是有机会有权,那些人定然不会拒绝。”
毕竟,权力大小,那都是为老百姓服务嘛!
“日后,官家儘管给上面的大臣压力即可。”
江昭徐徐道:“上面人有了压力,自然会催掉
“贬到一定程度,官员都有干实事,那就不叫冗官。”
“此外,严格为官名额。贬官者多,入仕者少。时间一长,自可解忧。”
“嘶!”
赵策英恍然,连连点头。
果然,范文正公办事还是太糙了!
“冗兵弊政——”江昭向外眺望一眼,说道:“新拓疆域,或可解之。”
“卸甲归田”赵策英面有瞭然。
江昭点头,解释道:“可让老残士卒入边,卸甲归田。百十万士卒,一年减少三五万,十年下来,冗兵之策自解。日后,流民也可放逐过去。”
裁军一事,於大周而言较为敏感,主要是不少士卒都是流离失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