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清梦等星河 作品

第58章 倾城之恋关我什么事58(第2页)

针对田产寄名逃税,靠的是隐田首告赏格旧例,即童生主动举报寄名田者,免其本身徭役,若查出名下百亩以上,则取消科举资格。

重锤之下,世林哗然,纵使有议论,也未形成大气候,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查出清退寄名的田地约四十万顷,相当于全部税田总数的十二分之一。

及至承天十三年,新增纳税田亩百万顷,国库增收三成。

虽然不能彻底断绝土地兼并之风,但至少不会再有富者阡陌相连,贫者无立锥之地,税赋却全压在贫苦百姓身上的悲惨情况。

哪怕朱门酒肉臭,但也不会遍地都是冻死骨,养蚕者可以穿上棉布,晒盐人能够吃上盐巴,真正实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富饶的改革核心目标。

这期间,在大力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长安又倡导了文以载道的新文风,削减科举诗词比重,增加策论分量,提高杂科比重,甚至在承天十一年开设了女子科举,开设县蒙学,试点推广蒙童教育,意在培养实用人才。

寂静的福宁殿中,长安站在巨幅疆域图的面前,用指尖轻轻划过新标注的红点,那是彻底完成了方田均税法改革的州县,而今这些红点,终于从熙州和江南三州,蔓延到了全部州县。

从长安意欲改革税制,提高民生经济到如今,整整用了十三载。

耗费的心力自不必提,遇到的艰难也好似还在昨日,但好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国库岁入翻倍,农户税负减轻,寒门终究有了上升之阶,豪强再难只手遮天,蛀国抢民,那些曾经反对最激烈的大臣,如今也在奏折里写满了圣明烛照之词。

“今岁蒙学的蜡烛和纸笔,各县都发放完毕了。”满头白发的富彦国,正在同长安汇报蒙学之事。

当初江南道改制结束后,长安将韩忠献召回,协同王介甫进行税制改革,同时也给富彦国找了事务,即在各县内开设蒙学,教化百姓,开民智,进一步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

凡适龄孩童,无论贫富,无论性别,皆可入蒙学。

蒙学的纸笔都是朝廷下发的,低价的羊毫笔和桑皮纸,外加更低价的白蜡,无一不吸引着贫苦之家孩子们入学。

而蒙学教授的是三百千之类的基础知识,但也增设了算数等实用之学,让更多的人能看懂政令,不再轻易被胥吏蒙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