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不老 作品

第682章 多看,多听,多想,就是别多嘴(第2页)

证据方面也特别薄弱,也就只有收据,还有部分受害者的口供。骗子前期确实做足了样子,那些受骗人也都亲自去看了,满满一仓库堆积的全是“货物”,给人一种他们在努力履约的假象。最后又说领导被查,货物被扣,钱也被扣,还说是不可抗拒的风险,从明面上看,确实就差最后一步就能成功交货了。

就算把人给逮着了,又能怎么样呢?要是骗子声称所谓的关系在外地,本地警察要协调外地调查,那可就更困难、更耗时了,警察的积极性自然也不会高。

本身骗子就设计了不少防患措施,他们利用代办处这个概念,把自己伪装成代购,有点像中介的角色,而不是直接的销售方。又用所谓的合理理由,像领导被查这种借口来拖延时间,避免了问题集中爆发的可能性。最后还选择在事态发酵到顶点之前失联,让受害者根本来不及组织起来寻求法律帮助,时间窗口特别短。

在九十年代,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法律概念。而且李卫兰的死,又给那些受害人增加了一层心理负担,这也算是间接帮了骗子的忙。

现在这些人再次出现,还打着弥补受害人损失的旗号,把第一次骗局的失败品,也就是那些废收据,包装成第二次骗局的入场券,美其名曰原始股凭证,实现了废物利用,还把受害者给捆绑住了。

从之前单一的紧俏商品,一下子升级到多种暴利物资,像家电、手机,甚至还有汽车,这个诱惑力就大了。这次的背景也从五交化公司领导,变成了军区后勤、海关罚没,背景听起来越来越硬核,利用了特殊部门那种距离感和权威性,让人越来越没办法轻易去验证真假。

他们精准地利用了受害者急于翻本的赌徒心理,还有沉没成本效应,让他们在第二次骗局中愿意倾注更多,甚至不惜去借贷投入。还跟受害者说,这一次不但能把本捞回来,还能挣大钱。试问,谁能经受得住这样的诱惑呢?

李大壮的表现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在骗局刚开始的时候,要是真去报警,导致骗局没法继续,像李大壮这样一心想发财的人,说不定真会跟你拼命。就算不拼命,也肯定会天天堵在你家门口,让你赔偿他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