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君 作品
第282章 谋划舆论造声势,天下士子心向(第2页)
一番布置下来,十二位遗老茅塞顿开。他们终于明白,徐锋要的不是激烈的反抗,而是一种文化的渗透,一种精神的“还乡”。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公孙墨的《忆楚辞》横空出世,文章辞藻华美,情感真挚,字里行间皆是对那个已经逝去的理想国度的追忆,瞬间在江南士林中引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传抄,更有甚者,读罢抚卷长叹,泪湿衣襟。
淮南道的戏班上演的《大楚风骨》,更是场场爆满。当演到西楚老将城破之际,面向故都方向,泣血三叩首,而后横剑自刎时,台下已是哭声一片。那些平日里风花雪月的才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何为家国,何为风骨。
一时间,茶馆酒肆,文人雅集,谈论的不再是风月诗词,而是“西楚精神”,是那个仅存在于故事与文章中的大楚。复国二字从未被提及,但天下士子向楚之心,已然萌芽。
这股暗流,自然也引起了离阳朝廷的注意。
太安城,御史台。
一位名叫张承的言官义愤填膺,连夜写好奏折,痛斥此等歪风邪气,直指其为动摇国本的阴谋,请求朝廷立刻查禁相关文章与戏剧。
然而,就在他第二天准备上朝递交奏折时,一桩离奇的案子从天而降。宫里传来消息,说这位张御史昨夜潜入后宫,偷了太后娘娘最宠爱的一只波斯猫。
张承当场就懵了。他连太后寝宫的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
可他手下的几名同僚,却“义正言辞”地站出来,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有人说亲眼看到张御史怀里抱着一只白猫鬼鬼祟祟,有人甚至从张御史的书房里,搜出了一撮与那波斯猫毛色一模一样的猫毛。
人证物证俱在,张承百口莫辩,直接被打入大理寺天牢。
一场本该掀起腥风血雨的舆论镇压,就以这样一种啼笑皆非的方式,消弭于无形。始作俑者,正是徐锋早已渗透进离阳官僚体系的“影阁”。
太湖秘岛上,徐锋听着血浮屠传来的情报,只是淡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