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
亚历山大港的陷落,仿佛给这座古老的地中海城市注入了一种奇异的、混合着迷醉与荒诞的活力。意大利士兵们卸下了“征服者”的沉重包袱(或者说,他们从未真正背起过),彻底放飞了自我。港口广场上支起了巨大的遮阳棚,本地乐队被高价请来演奏热情洋溢的塔兰台拉舞曲。
空气中弥漫着烤羊肉、大蒜番茄酱的浓郁香气,以及…毫不掩饰的酒香。意军士兵们勾肩搭背,拉着腼腆或好奇的本地居民,在临时搭建的“舞池”里笨拙地旋转、欢笑。军官们则坐在露天咖啡馆,悠闲地品尝着从维希法国运来的波尔多,仿佛这不是占领区,而是一次盛大的地中海度假。
对亚历山大港的埃及居民而言,这简直是颠覆性的体验。代英殖民者?那意味着趾高气扬的白人老爷、永远填不满的苛捐杂税、动辄挥舞的警棍和枪托。他们挂在嘴边的“文明”与“秩序”,不过是掠夺与压迫的遮羞布。
而眼前这些意大利人…他们吃饭真的付钱!买东西会讨价还价但绝不强抢!看到漂亮的姑娘会吹口哨但仅限于此!甚至会笨拙地学几句阿拉伯语打招呼!虽然军纪散漫得令人发指,但这种“无害”甚至带着点滑稽的“入侵者”,与代英人那种骨子里的傲慢与掠夺成性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正如那句古老的东方智慧:越缺什么,就越强调什么。代英人用枪炮强调的“秩序”,在意大利人随手掏出的几张钞票面前,显得苍白而虚伪。一种微妙的、带着黑色幽默的“共存”悄然形成。
港口区一家新开张的小餐馆成了这种“共存”的绝佳注脚。招牌上用意大利文和阿拉伯文歪歪扭扭地写着“罗马与亚历山大兄弟餐厅”。老板之一是个胖乎乎的意军炊事班下士,叫卢卡;另一个则是本地渔民的儿子,穆罕默德。卢卡贡献出军营里“节省”下来的通心粉、番茄酱和奶酪,穆罕默德则提供新鲜的海鱼和本地香料。
食客络绎不绝,有好奇的市民,也有偷溜出来打牙祭的意军士兵。生意红火得让隔壁代英时期开张、如今门可罗雀的“皇家咖啡馆”老板嫉妒得眼睛发绿。卢卡一边笨拙地翻着锅里的海鲜意面,一边对穆罕默德嚷嚷:“看!我就说!美食和…呃…适当的‘管理费’,才是真正的征服!” 穆罕默德熟练地烤着鱼,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只要付钱,你们意呆利人…比代英人可爱多了。”
比起直接来旅游的同胞们,公羊座装甲师却展现出了意军中罕见的、混杂着市侩与效率的务实。该师的军官们深谙“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在亚历山大港站稳脚跟后,他们立刻挥舞着成沓的里拉和埃及镑,在本地劳务市场掀起了招聘狂潮。
“高薪!日结!管饭!” 征兵点(更像是招工点)的意大利士官操着蹩脚的阿拉伯语吆喝着,“修城墙!挖战壕!加固阵地!力气活!技术活!统统要!” 丰厚的报酬(远超代英统治时期的苦力工资)和当场兑现的承诺,瞬间吸引了大量因战争而失业的本地青壮年。原本死气沉沉的城防工事工地,迅速变得热火朝天。
埃及工人们挥汗如雨,在意大利技术士官的指导下(有时是比划),用沙袋、钢筋水泥加固着亚历山大港脆弱的陆上防线。港口内,技工们在意大利工程师监督下,争分夺秒地修复被英军撤退时轻微破坏的码头设施和起重机,确保后勤命脉畅通。公羊座的坦克和装甲车并未加入狂欢,而是有规律地进行着短途巡逻、实弹射击训练和紧张的维护保养。他们的口号简单粗暴:“玩归玩,闹归闹,饭碗(指阵地)不能掉!!”
开罗,英军中东司令部。
蒙哥马利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是开罗城杂乱无章的屋顶和远处永恒的金字塔轮廓。仅仅一天前,他还为尼罗河三角洲的富庶粮食稍感安慰。现在,一股冰冷的、带着铁锈和老鼠屎味道的绝望,正从脚底蔓延至全身。
法鲁克一世跑了!这个荒淫无度、被埃及人私下称为“尼罗河肥猪”的国王,在蒙哥马利抵达开罗的第二天夜里,就带着他庞大的后宫(包括数位情妇和正牌王后)、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以及据说足够吃十年的珍馐美味,乘坐一艘伪装成货轮的豪华游艇,悄无声息地溜出了亚历山大港,目的地不明。(意呆利守军喝hi了,见到是游艇直接就放行,这种是意呆利二战没少做。)留给蒙哥马利的,只有一封措辞华丽、空洞无物的“授权书”,以及…空空如也的国库和军械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