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谅888 作品

第224章 朱元璋:朱卿, 不知你父母名讳啊?(第2页)

而听到这里,朱应心中豁然开朗,彻底明白了。

此番真正决议处置朱樉的,仍然是朱标。

“皇上能够有此心,大明必成为千古以来最昌盛的王朝之一。”

朱应神色庄重,缓缓说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的确是朱应的几分感慨与赞誉。

权贵的命与平民的命不一样。

朱应这些年在世间摸爬滚打,早已看了太多这样的事情。

朱樉在封地究竟杀了多少人?草菅了多少人命?

具体数字无人知晓,但若是按照大明的法度,寻常人犯下如此罪行,早就死透了。

可因为他是皇帝的儿子,自然就能逃脱制裁。

如今被囚禁,已然是能做到的最大化惩处了。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这样的现实都是如此残酷,难以改变。

命,从一开始便有着天壤之别啊!

投胎,有时候也的确像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

“孤说了会给朱卿一个交代,那便不会食言。”

朱标神色严肃,一脸正色的对着朱应说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说着,朱标微微抬起头,却是带着莫名感慨:“孤知道不可能完全施行,但也必须起到真正的震慑。”

“等到此番大捷宣告结束后,孤会让宗人府宣告秦王的罪行,震慑天下不法之徒。”

朱标再次看向朱应,眼中透出一股坚毅的决心。

“太子殿下圣明。”

朱应反应迅速,立刻抱拳附和道。

他心中暗自感慨,这一对父子,的确与寻常的皇帝大不一样。

他们是真的有与万民公天下之心。

至少。

这般囚禁,而且还废了王位,已然是对皇子最大的惩罚了。

等到消息传开,也的确是有很大震慑之用。

“好了好了。”

朱元璋摆了摆手,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打破了略显沉重的气氛:“这件事就这样定下了。”

“今天可是朱卿凯旋的喜庆日子,可别被那个逆子给打搅了心情。”

“云奇,给咱上酒上菜,提前开宴吧,就这样干聊着,太无趣了。”

朱元璋转头看向一旁候着的云奇。

“奴婢领旨。”

云奇听到吩咐,立刻恭敬的应道。

随后,他脚步匆匆,立刻就去安排准备了。

“朱卿。”

朱标忽然开口,脸上带着强烈的兴趣,笑着问道:“今日第一次见到孤与父皇,感触如何?”“与你心中所想又有何区别?”

问出这话时,朱标也是格外的期盼。

朱标一发问,朱元璋也被勾起了好奇心,他微微侧过身,同样十分好奇地看向朱应。

不知怎么的,在看到朱应后,朱元璋就莫名地有着一种无言的亲近感,心底深处十分想要与之亲近。

这是他面对其他臣子时,从未有过的奇妙感觉。

“皇上与太子想要听真话还是假话?”朱应闻言,思索了一刻,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反问道。

“咱要听的就是真话。”

朱元璋立刻神色一正,语气坚定的说道。

“那臣就说真话。”

朱应毫不犹豫,当即回答道。

然后。

朱应脸上露出几分思索之色,先是看向了朱元璋,继而缓缓道:“臣以前在北平府的时候就听过皇上的威名。”

“民间都在说皇上乃是穷苦出身,嫉恶如仇,对待贪官污吏更是绝无容忍。”

“而且皇上赐天下百姓良田可种,更尽可能的削减赋税,乃是十足的明君。”

“皇上从微末出身,一路舍命拼杀,开创了大明帝国,从元庭百年奴役下解救了无数子民,重塑汉家尊严!”

“此更是千古唯一,可与昔日一统天下的始皇帝相媲,皆可称之为千古一帝。”

朱应神色庄重,语气坚定的说道:“对此,臣深以为然。”

听到这。

朱元璋脸上的兴奋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不由得大笑了起来,一边笑,他还兴奋的用手指了指朱标,说道:“标儿,你听到了没有。”

“民间说咱是嫉恶如仇,说咱是千古一帝。”

此刻的朱元璋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以前听着说书的说祖龙始皇帝是千古唯一,没想到咱也成了千古唯一了。”

作为一个皇帝,能够得到千古一帝的赞誉,这无疑是莫大的殊荣,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难以抗拒的诱惑。

如果说武将的追求是封狼居胥,那皇帝的追求便是千古一帝了。

“民间对父皇的传言,儿臣也早有听闻。”

朱标神色庄重,认真的说道:“在儿臣看来,父皇当得起这千古一帝。”

朱标也是毫无掩饰对自己父亲的崇敬。

“那朱应。”

朱元璋又转头看向了朱应,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急切,似乎是非常看重朱应的想法:“你觉得咱当得起吗?”

面对这一问,朱应神色变得愈发正色,毫不犹豫的回道:“当得起。”

这回答简洁有力,没有过多的废话。

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功,在于凝聚华夏,一统文字,制定华夏之本,这功绩彪炳千秋,没有任何华夏人可以质疑。

因为没有他,或许偌大的神州大地仍然会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天下也不会有大一统的概念在。

而朱元璋,灭元庭,塑大明,重塑华夏汉家,功绩同样是不遑多让。

用千古一帝形容,同样恰如其分。

当然,相比于始皇帝影响千古的功绩,朱元璋似乎还是稍差了一些。

如果始皇帝真的要称,那是万古一帝。

“好,好。”

得到朱应的肯定,朱元璋兴奋得再次大笑了起来,脸上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那孤呢?民间是如何说的?”

朱标也是一脸好奇,目光紧紧的看着朱应。

毕竟朱应本就是来自民间,很多事情,朱元璋父子从锦衣卫、从探报之中听到的,自然是太多吹捧,有很多虚假的成分。

但眼前的朱应乃是武将,而且还年轻气盛,心思单纯,并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这正是父子俩都迫切想要的真实反馈。

“民间说太子贤明仁德,他日继位便可成为大明的仁君。”朱应笑着说道。

“贤明圣德。”

朱标喃喃自语,神色变得郑重起来:“这四个字。”

“如今的孤还承担不起啊。”

听到这评价,朱标并没有如自己父亲一样那种欣喜若狂的高兴,相反,他只觉得自己肩头仿佛压上了一副沉甸甸的重担,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这四个字,可并非几句简单的吹捧就可以做到的,真正要做到这四个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更需要得到万民多年如一日的见证与认可。

“标儿。”

朱元璋看着朱标,神色十分认真,眼中满是期许:“咱对你的期望便是向往文帝。”

“如今北元已亡,我大明最大的威胁已经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