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辩论

“我方认为,让本土读者读懂,才是翻译的根基。

黄同学说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可如果读者连舞步都看不懂,这舞跳得再标准又有什么意义?

上个月,我在校内图书馆里看到了一本原版安徒生童话,里面卖火柴小女孩那一篇。

有译者把火柴翻译成洋火,把圣诞树译成松柏挂彩纸。

这样的翻译不和原著贴合,但是却可以让那些农村的没见过圣诞树的孩子也能通过松柏想起过年时候的热闹。

如果完全贴合原著,他们懂什么叫圣诞树吗?”

黄明轩一怔,那本安徒生童话他没看过,他不是农村长大的,小时候就跟着爸爸看过圣诞树的文化,没想过农村孩子不懂圣诞树这一事。

台上的钟向华眼神闪了闪,俞泽的发言倒是符合他是个农村孩子的背景,完全为农村孩子着想。

别说圣诞树了,农村地区的孩子连圣诞节是什么都不知道。

黄明轩看的外文原著不少,思考了半分钟后,就想出了反驳的点。

“《红与黑》里的红是军装,黑是教士袍,如果贴合本土习惯把教士袍改成黑褂子,那主角于连的野心还能体现出来吗?”

“这个不是什么问题,加批注就行了。

我看的红与黑,最早的中译本里译者在教士袍后面加了一行注:

说欧洲神父穿的黑袍类似咱们寺庙里的僧袍,但代表的身份不一样。”

俞泽声音朗朗,“农村孩子不懂什么教师袍,但见过僧袍。”

黄明轩一时语塞色,他从小读的都是精装原版,没有留意过那些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