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生意(第2页)
两个老妪立时上去帮忙。
见此处无需帮手,宋妙盘了一下,便交代了一声,自己折返出了门。
鸭子乃是水禽,尤其眼下又是水涝之际,小鸭在黄浊水里头游啊游,身上更容易裹带一股骚味同水腥味,要是处理得不好,很败人胃口。
寻常一般是用焯水之法去其腥臊,但宋妙觉得本就是嫩鸭了,再焯水,鲜味跟肉味都要被焯没了,倒不如拿其他东西去压一压。
官驿里头还有浊酒,一二文就能买一碗,完全可以以酒代水来焖,但单用酒来压那味道肯定不够。
她家吃鸭,除却肉质非常好的可以拿来炖汤,或同笋干取其浓鲜,或下白果得其清香,其余时候,多是煸炒。
尤其夏秋之时,和那仔姜同炒,其中滋味,妙不可言。
此时虽然将将要入夏,还不到时候,但非常凑巧,她前几日就听得官驿里有行商同人商量价钱,正是卖的仔姜。
她转到前堂,果然见得那商人正跟几个手下坐着说话。
她上前打了个招呼,笑问道:“前日恍惚间听得一句,说是员外运的货里头有仔姜,却不晓得愿不愿散卖的我买不多,只要五六斤。”
这一队十二三人,打头那个是南边来的行商,本是要往京城去的,不想道路断了,滞留在此。
那货物里头旁的也就罢了,另有些却是时鲜之物,尤其一样原是连泥带土的仔姜,不能久放,行商发愁得很,正想方设法把东西在滑州城中散卖了,免得亏损太过。
彼此都是住在官驿里的熟面孔,尤其宋妙手艺,近来每每到了晚饭那一顿,都要香得一堂吃饭的人无处可逃,那当头行商自然认识。
他被问到头上,忙把手里账本放下,应道:“卖的,卖的!若是小娘子要,就给你便宜些,都是熟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京畿一带的仔姜至少要六月才能吃,这样南边来的早季候食材,再如何算便宜些,依旧是个高价。
宋妙晓得行情,也不做还价,道了谢,一起跟着到后头院子里拿姜。
因见那板车上一篓一篓的姜,俱用泥沙保着,又带根同一点茎杆,拿在手上一看,有些还很嫩,有些已经略微不够“仔”,外皮变厚变干,再也不水灵,一副小老头子带上虎头帽扮嫩,却不小心露出下巴稀疏白胡须模样。
那商人倒是厚道,让人帮着抬了好几筐下来,道:“小娘子自家选吧,选些嫩的,挑仔细些。”
一时宋妙挑了一篮子,给了钱,却又指着那几大板车问道:“员外这些也都是仔姜吗好不好卖的”
那商人一时大倒苦水:“有些是,有些却是旁的时鲜,只这一回实在倒霉,太难卖了!”
“仔姜本就不便宜,我这是合浦郡的早熟姜,特地订买的,千里迢迢送来,车马钱、过路商税,另又有镖师钱,早添了许多本钱,肯定要卖贵些。”
“若是到了京城,轻轻松松就能脱手,偏偏堵在这滑州,一堵已经好些天了,拿出去兜售,本地商家一听价钱,十个有九个摆手,若要强往京城去,一路下雨,我这些又是大车,许多地方过不去……”
宋妙自然知道其中麻烦。
他们一行人从京城来滑州,全是小车,里头运的又多为量测、水工之物,不怎么怕水泡,即便这样,还霉了好几样木制品,叫一众学生心疼不已。
而今商队里头又有时鲜,又有货物,自然更怕水泡。
其余行商如若买卖的是寻常货品,反而好出手,偏偏他贩运的都是稀罕货,平日里或许大家还多看一眼,凑个热闹,而今都水涝了,样样价钱飞涨,寻常菜都卖出高价,得咬咬牙才下手来买,哪里还愿意理会这高价又加高价的。
她虽只是个做小本买卖的,却也很能体会其中艰难——试想若是自己辛辛苦苦一晚上做了许多吃食,结果叫卖一天,全无人买,眼见就要全数腐坏,如何能不急
“如若不想折价卖,不如请人做成酸坛姜,虽要多些力气,又要买坛子,到底能拖延一番,不至于全数变成老姜——我看这雨下了成月,说不得过一阵子就能停了,到时候送到京城,正好腌得差不离,拿出去就能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