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西战 作品

144. 运策

翌日,绥应内郡。

城街边一间茶肆内,中年男子摘了斗笠,在支出的摊角旁落座。

尽管连年战乱,充州更是刚经历过几场战事,可较之边郡等地,内城则稍安宁些,战火尚未波及到此,城中维持了基本的秩序。

这处长街繁华,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白日间往来于此,市井的喧嚣,掩蔽了茶肆内的谈话声。

“你不该这时候叫我出来。”

店里伙计擦拭邻桌,那中年男子左右顾视,低声道:“太冒险了!万一被人发现怎么办?!”

这名中年男子,乃是自沈行约起兵以来,燕廷方面暗中拉拢的一名要员。

此人隐蔽在军营之中,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却迟迟没有动作。直到萧关一战,他将军中情报传递出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令燕军方面得以提前布置准备,终而大获全胜。

在这之后,为了留用这枚棋子,在日后的交战中持续发挥作用,双方便切断了联系。

直至这日再见,燕廷派出的官员伪装身份,扮成茶肆伙计,朝他道:“相国大人已等不及,你这边情况怎么样?”

说话间,伙计稍俯身,提壶为男子的茶杯注入茶水。

“近来,沈鐩的军队一直往南败退,不敢与我方正面交锋,可是在暗中有什么动向吗?”

中年男子呷了口茶,回话道:“没有,你们在外得知的消息是怎样,我这边的消息就是怎样,萧关战事后,沈鐩对此已有防备,迟迟不曾部署接下来的应战计划,我恐怕他已经猜出,军队中有朝廷的内应,所以,你不该这时候召我过来!”

伙计背过身去,结算了另一桌的饭钱,经过时道:“那么,依你之见,目下以沈鐩手握的兵力,他还有还手的能力吗?”

“我不知道,”中年男子因紧张而显得格外焦虑,如实道。

“这些天来,沈鐩目疾未愈,一直在城署中养伤,前日,浑北的胡戎遣了使者来,似乎谈到了边盟之事,西边的大叱南下,与南阳郡兵开战,前晋南义军头领张淼的义子张叱曾被沈鐩调往南阳,张叱如今被抓……”

“你在废话什么?”

伙计打断他道:“留你在沈鐩身边作内应,我要问的可不是这个!”

中年男子经他训斥,脸色难看,道:“总之,这一路退兵,沈鐩看上去无心战事,或许是……经过这次败绩,彻底被击垮了?”

顿了顿,中年男子又补充说:“这不单单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军中人心涣散,大伙都这么说。”

少时伙计退下,从后厨端来一碗素面:“找一个恰当的时机,赶在叛军退往充州前,将余党一网打尽,这是燕廷的指示。”

中年男子视线躲避,脸色稍稍一变。

放下碗,伙计稍一躬身,把钱收下,目光压低探出:“至于该怎么做,就不用我再多说了吧?”

另一边的城署中:

廊檐下,侍者合力,搬了一张窄榻出来。

在初秋炙热的暖阳下,沈行约只着中衣,裹着一床被子,保持一个姿势固定不动,就这么怔怔地度过了整个下午。

晌午前,李肃来看过他。

不知是错觉还是什么,望向沈行约时,李肃总觉得他双目略有变化,浑瞳的颜色淡了少许。

李肃看出,那一夜,沈行约和那个胡戎男人之间爆发了矛盾。

两人不知因何闹掰,为此,沈行约便终日闷闷不乐,时常一个人独处,黯然神伤。

自这之后,李肃便常常陷入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看到沈行约失魂落魄的样子,李肃发自内心想要替他分担,由此衍生出心疼的情绪;而另一方面,出于某种私心,李肃倒希望这两人之间从此再无瓜葛,经过这件事后,彻底断个干净。

在那暗自的祈求之中,李肃竟后知后觉,察觉到了一丝占有的意味。

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自己就这么守着他,也很好。

李肃如是想到。

看出沈行约不想说话,李肃只陪他坐了会儿,沐浴着初秋的阳光,听院中风吹落叶的声音。

及至孙隆来找,沈行约以幕篱覆面,披了件外袍,在议厅面见他。

“张叱动身了。”

孙隆道:“启程前,他还向我求情,想要亲自过来陛见,被我驳了回去。”

沈行约听后不作表态,只点了点头。

张衍早已往充州发信,北地郡的麻烦需要尽早解决,放张叱过去,也好让他尽快处理张淼的身后事,而后实施下一步计划。

“对了,陛下,”孙隆上前,递上一封战表:“燕廷方面,军队遣人给咱们下了战书,时间定在这月中,您怎么看?这一次,咱们要应战吗?”

孙隆看他接过,眼中存有期待,然而在下一秒,沈行约随手一拨,将其放到了烛火上。

孙隆亲眼看着,他将那信帛焚之一炬:“陛下?!”

“不必给他回复了。”沈行约道。

“您的意思是,等这一次燕军攻来,难道我们还要退守吗?”孙隆实在不能理解,以他们现在的士气,对抗燕廷的十余万大军,虽说人数上不占优势,可是人数的碾压,并不是战胜的先决条件。

两军交锋,成败往往取决于士气,军队能否信心坚决,将对战局造成直接的影响。

萧关兵败以来,将士们枕戈待旦,渴望战功,都期待着与敌军的正式开战,以此尽雪前耻。

可是,沈行约接连下达军令,无一例外,皆是退守。

他们已从绥应边城退往主城池,又从主城池退守内郡,如此下来,军中已有不满。

尽管早前,沈行约和他交过底,撤军只是计划的一步。

可是现在,他们所处位置,距沈行约曾告知给他撤军的底线,不过一城之隔,再这样下去,他们将彻底失去绥应的控制权,但这还不是孙隆最为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