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九三回上 叙别情旧事如朗月
待得秦管家到京与各位掌柜联络上时,林家的几间铺子已默默无闻地经营了几年。
商铺的位置都选在城南,与贾府的宅邸、产业刻意保持了一些距离。
四间铺子各自做不同的生意,首饰、糕点、布匹、胭脂,彼此并不十分相干,明面上也从不往来。
所以外头的人也并不知道这四家铺子内里竟是同一个东家。
因为有季掌柜这个本地人照应、接引,总能准确地找到各环节的关键之人打通关窍,所以当年众人到京之后里外沟通打点便少走了很多弯路,省却许多力气。
前期选址赁铺、领换文书等等虽也难免有诸多波折,最终也是顺利开张了。
照林家人的想法,这些铺子开来是给小姐将来添妆、撑场面的,第一要务是绝不能做蚀本的生意,在此基础上再寻求盈利,总之一切都要稳稳地来。
况且林家的商铺毕竟是外来的,若是风头太盛、做了“出头鸟”,恐怕就要将“地头蛇”招了来了,所以先只不温不火的做着。
虽然着意收着力,掌柜们却都是极富经验的,虽说南北风土迥异,众人适应得却快,经营几年下来,几间铺子都多少有些利润,其中尤以季掌柜的首饰铺子利润最丰。
这一次听说要见东家,掌柜们便将账本都带了来,就算小姐不看,到底也是表明尊敬的态度。
按照从前陶管家等人同林如海议定的章程,众人北上辛苦,这些铺子的本钱及掌柜、伙计的工钱应当全由林家来出。生意上的事情难以预测,尽人事、听天命,若真是赔了本,非但不要这些掌柜的贴钱赔补,还要另支给他们辛苦费和回乡的盘缠;若是得了利,便按三七开,给掌柜的们让利三成,以此酬谢他们的劳动。
黛玉今日看过账本后,却认为三七开有些不妥,执意要四位掌柜多抽些分成,三七改四六,给各位掌柜的再多提一成,以后视情况再看。
掌柜们听了,连连摆手,只是不依。
再没听说哪里的东家肯与店伙四六分账的,且听她的口气,将来说不准还要五五开,众人只当这个深闺小姐不懂里面的门道,这也难怪,谁家娇养的公子小姐是识得算账、摸过戥子的?
她天真懵懂,掌柜们却不忍如此占便宜,都说不行。
陶掌柜是扬州老宅外院管家陶兴的族叔,在几位掌柜里年纪最大、见识最广、说话也最有分量,还是他出言劝道:“咱们知道小姐是心地好,体谅我们几个老骨头一把年纪、背井离乡,但好叫小姐知道,咱们几个都是自己愿意的,并没有人逼着才来。如今咱们在这里做的也都是擅长的事,并不如何辛苦。老太爷和老爷从前对咱们是有大恩的,夫人更是慈悲心肠,咱们几个的全家老小早年间都是靠着林家才有活命的营生,待到小姐管家的时候,更是连咱们的‘身契’也赏了下来,熬了几代人,从此终于叫孩子们得了个自由身,这样的大恩大德,便是叫老陶我立时拿一条命来给小姐,我也是绝没有二话的。”
陶掌柜说到激动处,声音不觉便提高了些,想起这还是在人家道观的地盘上,连忙又压低声音,笑道:“不提这个、不提这个,想我老陶一把黄土埋了半个身子的人,能托小姐的福,来瞧瞧这京都的阜盛风土、重新做一番事业,知道我这半辈子的老经验在天子脚下的京城竟也行得通,我真是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