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吃不吃早饭
关于晨间作息的自我反思
窗外的天刚蒙蒙亮时,手机闹钟还没响起,我已经在半梦半醒间盘算着今天的时间分配。这种下意识的焦虑,或许早就暴露了当下晨间作息里藏着的问题——每天早上7点半挣扎着起床,匆匆洗漱后便抓起包冲向地铁站,8点的地铁里永远挤满了和我一样面色匆匆的人,9点准时坐在工位上,却要挨到10点半才想起吃早饭。这样的日子过了快半年,直到最近频繁出现的胃痛和上午的昏沉感,才让我不得不停下来,认真审视这段被压缩到极致的晨间时光。
一、被“节省”出来的时间,藏着隐形的消耗
最初选择7点半起床、省略早饭的作息,是打着“高效利用时间”的旗号。我总觉得,多睡那半小时能让精神更好,路上的时间用来刷新闻还能“充电”,把早饭推迟到10点半,既能避开早高峰的拥挤,又能把上午的工作时间连成片。可实际运行起来,这些“精打细算”却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内耗。
每天走出地铁口时,胃里总会传来一阵空落落的灼烧感,像是有只小手在里面轻轻揪着。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我会下意识地加快脚步,想快点到公司喝口水,可越急越容易出错——上周三因为赶时间,在电梯里把文件袋蹭掉了,散落的资料让我在会议室门口手忙脚乱;这周一更是因为空腹带来的低血糖,在汇报工作时突然脑子发懵,把准备好的数据说错了两个小数点。这些因为身体不适引发的小失误,看似微不足道,却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弥补,原本想“节省”的时间,其实都在这些隐形的消耗里悄悄溜走了。
上午的工作状态更是让我困惑。按理说,9点到10点半是精力最旺盛的时段,可我却总在这段时间里昏昏沉沉。眼睛盯着电脑屏幕,脑子里却像蒙着一层雾,敲键盘的手指也像灌了铅,一篇简单的周报要反复修改才能理顺逻辑。有次同事见我对着屏幕发呆,笑着说:“你这状态像是没睡醒啊。”我嘴上应着“昨晚没睡好”,心里却清楚,真正的原因藏在那顿被省略的早饭里。
人体的新陈代谢就像一台需要定时加油的机器,经过一夜的休眠,肝脏储存的糖原已经消耗大半,早晨正是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跳过早饭,就相当于让机器在少油的状态下强行运转,大脑因为缺乏葡萄糖供应,注意力自然无法集中,反应速度也会变慢。那些我以为“连成片”的工作时间,其实是在低效率的状态下被拉长的,看似做了很多事,实际完成的有效工作并不比规律吃早饭时多。
二、被忽略的身体信号,是最诚实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