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斌有理被注册 作品

第498章 密奏制度

“嘶。。。”朱慈烺的推断,一下子让几人倒吸一口凉气,偏偏无法反驳,扪心自问,若是他们有机会隐匿一笔巨财,完事后,就能归自己所有,这诱惑力,还真就能引人铤而走险。

“陛下,可有举报人或是密奏?”吴牲问道。

“朕不宜公开,就这样吧,朕知道你们的难处,要向百官交代,起因朕已经告诉你们了,再者,朕承诺,不会对这次审问的官员用刑。”

“如此,臣等谢陛下体谅。”阁臣代表百官,要确保百官的利益,这并非秘闻,大家心知肚明,百官匆促阁臣进宫问明白,请从轻发落,都是如此。

原因就是今天若是可以凭借这么一点小事被下诏狱这么严重,以后自己怎么办?再者,就是遏制厂卫的权利,连尚书都能拿,那自己哪天也无端被厂卫拿下,可怎么办。

另外,《密奏》制度,可远非清朝独有或者清朝发明的,一如大明保留了许多元朝制度一样,清朝许多在后世发扬光大或者说出名的东西,实则早就在明朝有了。

如折子,奏疏,题本,奏章之类的叫法,折子的叫法明朝非官方也早有此类称呼,只是在正式公文和场合之中没用,更像是口头语。

东西实则在明清都是一样的,只是后面清朝逐渐将折子一次官方化了而已。

这里的密奏也是一样,大明早就玩烂了的东西了,并非清朝发明创造。

在大明,不经过通政使司的奏章,多了去了,能直达御前的,都称之为密奏。

在大明因为密奏出事的典故也有许多,雒于仁、汪文言等等,都是吃了密奏的亏。

除了一般的通政使司投递奏章外,厂卫首先具有密奏和面奏权,其次,六科、都察院、各地巡按、专职御史等等,都有密奏权,通过密封奏章进行投递。

虽然规定,密封的密奏不得随意拆封,但大明历史上,密奏被拆封的事件可不少,不少人就是因为密奏被拆封,遭了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