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 作品
第264章 勾搭与讨论(第3页)
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郝润洋洋洒洒说了起来,俨然一副老手风范。
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我昨晚教她的,傻妞儿一个,明明五分钟不到的内容,她磕磕巴巴的,居然背了两个多小时才完全掌握,给我气的够呛。
一通举例过后,郝润看向我:“差不多了吧?”
“嗯。”我点头,“如果小宝儿说这些都没有,就想想地名,比如一些村镇,名字里有没有带‘坟’的、带‘墩’的、带‘丘’的、带‘墓’的、带‘包’的、带‘中’的……”
说着,我将这些个字写到纸上,递给他们看。
这时候就能显出差距。
还是李斌,他琢磨了一下,立即就问:“沈哥,前边这些我明白,但是这个‘中’字儿,这跟古墓啥关系啊?”
“问得好!”我朝李斌点头。
这个知识点是在天津的时候,把头交给我的,而我听完也是这么问把头的。
当时他告诉我“中”就是“冢”,虽然好多地名里,也有直接用“冢”字的,但和其他的相比,叫冢‘的’明显要少很多,一般都会改成‘中’、‘种’、‘重’这些字眼儿。
至于原因,说起来比较复杂,跟程朱理学有关,这里就不细讲了。
简单解释就是,唐宋之后‘冢’的使用范围发生了偏移,频率也大幅度降低,那些因某个大型坟冢而得名的地方,多是战汉到魏晋时期的高等级墓葬。
上千载光阴过去,山河亦可变迁,更何况是一个小地方的称呼,所以好多都改了名字。
听我讲完,众人眼光渐渐变了,变得敬佩,甚至还有那么一丝崇拜。
他们终于意识到,我这个看似年轻的小子,肚里确实有些东西。
所以还是那句,真传一句话,假经万卷书。
这就是有师承和没师承的差距,别看就这么一个小细节,如果没人指点,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都摸索不出来。
“哎~”
忽然,桑悦举了下手。
她疾步跑过来,一屁股坐到我和郝润中间,抓住我胳膊就说:“沈哥,我想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