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162章 重阳大团圆
九九重阳,天朗气清。东边山尖刚托出半轮日头,金辉便漫过层层叠叠的树冠,淌在葫芦湾村的青砖黛瓦上。老屋顶上的青苔沾着晨露,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而村口那道新扯的红幅,早成了全村最醒目的景致——红底如燃,黄字似金,笔锋带着股庄稼人特有的硬朗劲儿:“九九重阳,葫芦湾东山景区免费开放,周边商铺全线优惠!”
这字儿像是长了脚,又生了翅。头天傍晚合作社的小伙子们踩着梯子挂上绳,夜里就借着晚风钻进了各村的闲聊,转天一早,十里八乡的微信群里全是它的影子。邻县的老人隔着屏幕念叨:“葫芦湾这是要把重阳节过出花样来哟!”
果不其然,天刚蒙蒙亮,村头的柏油路就漾起了“嗡嗡”的声浪。先是几辆三轮摩托“突突”地颠进来,车斗里的老人裹着厚棉袄,手里攥着磨得发亮的布口袋,眼神里满是新奇,不住地打量着路边新栽的月季和刷了白漆的墙根。接着,小轿车排起了长龙,车窗里探出年轻夫妻的笑脸,指着路边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给后座的老人看:“爹,您瞧,这树还在呢,小时候我总爬上去掏鸟窝!”后来,连旅游大巴都缓缓驶进了村头的停车场,车门一开,下来一群穿统一红马甲的老人,有的拄着雕花拐杖,有的推着轻便轮椅,脸上却都泛着红光,嘴里念叨着“可算来着了”,声音里满是期待。
葫芦湾村这阵子是真成了热窝。路边的商铺天不亮就开了门,杂货铺把过冬的棉鞋、绒帽摆到了最显眼的位置,红纸牌上“老人专享八折”的字儿格外醒目;村头的豆腐脑摊支起了蓝布棚,大铁锅里的豆浆“咕嘟咕嘟”翻着花,老板系着油布围裙,扯着嗓子往远处喊:“大爷大妈们,来碗热乎的再上山啊,糖管够,不要钱!”合作社的小伙子们穿着印着“葫芦湾合作社”字样的蓝马甲,在路口指挥交通,额头上渗着细汗,嘴角却始终扬着:“叔,您往这边拐,停车场还有空位呢!”“婶子,东山入口跟着那道红旗走,错不了,路上都有歇脚的亭子!”
这热闹的中心,却在村东山那边的大锅饭食堂。这里正承办着葫芦湾村农业合作社组织的“老年重阳大团圆”,那股子热乎劲儿,比村口的集市还要浓上三分。礼堂的门楣上挂着“尊老爱老,情暖重阳”的彩绸,红的、黄的、粉的,风一吹就轻轻晃,像一串流动的霞光。屋里的八仙桌摆得整整齐齐,新换的红格子桌布干干净净,上面摆着炒得喷香的花生、裹着糖霜的瓜子、晶莹剔透的蜜饯,还有合作社自己种的冬枣,一个个红得像玛瑙,咬一口,甜水顺着喉咙往下淌,从舌尖暖到心里。
许前进背着手在屋里转,他是合作社的老带头人,头发白了大半,可腰杆挺得笔直,像田埂上那棵饱经风霜的老杨树。见了人就攥住对方的手不放:“老张大哥,好些日子没见,您这身子骨还是这么硬朗,比去年还精神呢!”“李婶,去年您总说腿疼,今年看着利索多了,可得多走走,东山的空气好,养人!”周美丽正和几个妇女忙着给老人倒茶,她穿了件枣红色的外套,衬得脸色格外红润,给老人递搪瓷杯时总不忘用手摸一摸杯壁:“慢点喝,刚沏的龙井,烫着呢。”小吴是村里的支书,年轻人手脚麻利,一会儿帮这个老人把椅子往暖炉边挪挪,一会儿给那个老人递上老花镜,嘴里不停地应着:“哎,王大爷,您的降压药我收在抽屉里呢,等会儿上山前给您拿出来,别忘了吃啊。”
叶新宇和水灵是合作社的年轻骨干,这会儿正小心翼翼地扶着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屋里走。叶新宇扶的是村里的老八路,八十多了,耳朵有点背,叶新宇就凑到他耳边,用手拢着嘴喊:“大爷,今天食堂给您炖了您最爱喝的排骨汤,小火慢煨了仨钟头,管够,您可得多喝两碗!”老八路听清楚了,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用手里的拐杖轻轻敲了敲叶新宇的胳膊:“好小子,还记得我这老馋虫的口味,有心了!”水灵扶着的是独居的赵奶奶,赵奶奶手里紧紧攥着个蓝布包,见了香菱就打开,里面是两双纳得密密麻麻的鞋垫,针脚匀匀实实:“孩子,看你天天跑前跑后的,脚准该疼了,这鞋垫里掺了艾草,垫上暖和,还治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