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祭侄文稿(第2页)

上面就三张龙椅,而且以李世民为尊,而李承乾和李泰皆立于陛下,朝着上面的李治挤眉弄眼的。

其实他们想,现在也可以坐上这个位置了。

不过他们自己都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尤其是这一次出来,跟在李世民身边学到了许多,更是觉得现在的自己还不足以承担这个重任。

要不然李世民也不会让中年李隆基来。

在这里还有一些动乱需要平息,动乱平息之后的国策要如何运行,用哪些人,怎么用?

这些中年李隆基好歹有治国经验,加上李隆基在此朝的余威未消失,许多人才在中年李隆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冒尖了。

中年李隆基自然更加得心应手一点。

至于后面应当如何,需要从长计议。

文武百官皆跪拜于地。

“起。”

诸臣便是起身。

“此次动乱皆以平息,朕也要归于贞观朝,可选列尔等有能之人前来贞观朝一观盛世。”李世民说道。

“父皇说的可是与后世华夏建交之事?”李治问道。

“不错,这件事情也可给尔等做一个典范,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试验点!”李世民脸上有了笑容,随即便是说道,“刘晏何在?”

一个长相清瘦、蓄了须的中年人拱手出列,群臣的目光一下子就汇集到了这里来。

朱清谷的商店是卖史书,但并不是人手一本,就算是有人侥幸能够得到史书,最后肯定也是会流向统治者手里,至于他们自己,敢看吗?

像是李世民此等帝王让身侧之人参看,并且要听他们的计量,可在这里安史之乱已经乱起来了,还有人会有心思看史书?

所以一时也有人不解为何刘晏会得到太宗的赏识。

“刘晏升户部尚书,总领财政之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今大唐虽然平叛,但国库空虚,朕要你操天下之资,富国强民,你可能做到?”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他的身上。

刘晏思索片刻,便是答道,“臣不敢说绝对,只能说尽力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