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北宋经济课2

下面的人已经坐直了身体。 赵匡胤对着旁边的孩童赵昺叮嘱道,“等会认真听,要是听不懂就用笔在这里画一画,回去再让人给你说一说。”

赵匡胤指着桌面上下发下来的讲课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方便他们和课程当中的内容对应上,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赵昺虽然才七八岁,但现在也十分早慧,乖乖的点了点头,“知道了,太祖!”

赵匡胤看着这个孩子可以说是越看越喜欢,而且到时候说不定还要去他那里,而且这孩子迟早也会长大,也就趁着现在培养。

绝对不能步那几个让人眼前一黑的皇帝的老路。

旁边的赵炅递过来一支水性笔,这种笔用起来并不是十分美妙,但胜在方便,携带方便,书写也十分的方便,用多了也就习惯。

和现代建交之后,就有不少的大臣喜欢用上这种便利的笔。

也有一些人依旧坚持用毛笔,而赵炅相对更加喜欢钢笔,尤其是笔头碰触着纸张的时候。

赵昺说了声谢,然后就打开了笔盖,拿着笔全神贯注的看着前面。

而天幕下的人也同之前一样变得认真起来,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人。

宋朝的商业氛围浓厚,有很多有着敏锐嗅觉的人,他们可以比明朝的人更加快的嗅闻到商业上的机会,然后一眼变相。

(已经准备好纸币。)

(清明上河图?好繁华的景象,作者是……张择端?)

(这位画师了不得。)

也有一些已经知道张择端的人在天幕之上科普张择端的画还有生平,张择端的这种相对来说写实的画,在宋徽宗看来没什么意趣,也不入流,所以在宋朝的时候还真的不是太受欢迎。

后世评价一幅画也不是单从帝王的喜好或者是时代流行上来看,而是要看画的技巧,是否具有人文价值、历史价值等等。

易梅教授就开始从这幅画上生动的分析,画上记录了汴京的城市风貌,从其中可以看出当世汴京的水网密布,桥梁通达,河运船只往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