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熙宁变法5(第2页)

秦敏才微笑着在黑板上写下了‘儒’和‘法’两个字。

下面的人也像是想到了什么,突然间眼睛圆睁起来,就连天幕之下秦汉之时的人也议论纷纷。

尤其是法家的人本来看着儒家在后面大放光彩,就十分不爽,现在也在这里哈哈大笑。

只可惜笑着笑着就不笑了,因为什么?因为王安石也是用一层别的皮来解释,这种六经注我来说,其实不是单纯的儒也不是单纯的法。

儒家的人也不太笑得出来,毕竟从现在开始知道自己之后会兴盛,到后面露出了颓势,都说明这是有局限性,是注定被人所抛弃的,但是法到了后面还一直活得好好的!

朱清谷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为什么秦敏才为什么写了这两个字,下面的人就反应过来了。

因为王安石变法当中的许多经济措施有着很明显的功利性思想,把理财看做是富国强民的手段,这种义利性是一直深入在其中的,贯彻每一个理论的骨肉皮。

王安石认为宋朝积贫积弱,根源是制度僵化,主张变革

司马光认为社会问题是因为执行层面,不是制度问题,应该稳健守成,应该整顿吏治,恢复传统伦理,反对改变。

王安石认为新法应该国家干预经济。

司马光反对过度干预,觉得应该靠民间自己调节,应该藏富于民。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实际成效是最重要的。

司马光认为急功近利的改革会破坏社会平衡。

其实很难说在那个时候哪项是最好的,但是王安石的经济政策绝对是超前的,不太符合社会情况的。

朱清谷不记得看到了哪一部小说里写到了一句话——‘王安石认为政府机器是公平公正的,所以可以完美的执行他的政策’。

可是人就是这样,人的心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和缺点。

现在朱清谷回过神来,可不就是黑板上说的这些吗?

自古以来这儒家和法家之间就有着明确的冲突,到了现在这隐性的冲突还是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