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乱的海棠 作品

第556章 大义与盐铁的角力(第2页)

炭火噼啪作响,映得李建成的脸忽明忽暗。

魏征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得他心头的火气降了几分,却也让那股急于证明自己的焦躁更甚。

尽管双方早就势如水火地打了好几场大仗。

裴元峥斩落李元吉头颅的那一刀,至今仍像根毒刺扎在李渊和李建成的心头。

在听闻李元吉死讯之时,李渊一口老血喷出,甚至喊出了。

“裴元峥......我必啖其肉!”

可这场足以燎原的仇恨,最终却奇异地熄了火。

裴元峥在太原郡大胜后,并未乘胜北攻晋阳,反而掉头东进,将窦建德的势力逐出了乐寿城。

李渊在晋阳为李元吉设了百日灵堂,灵幡还没撤下,却严令边境各军 “不得寻衅”。

没人说得清这“默契”是如何形成的。

或许是裴元峥掂量着河北未平,若与李渊死磕,只会让窦建德、梁师都之流渔翁得利 。

或许是李渊算准了关中才是根基,拿到长安才是关键。

若此时为报私仇与裴元峥拼个两败俱伤,只会让李密、王世充这些豺狼扑上来撕咬。

于是,洛水与汾水之间的土地上,出现了诡异的平静。

裴元峥的镇山军在井陉关筑起了三丈高的了望塔,塔上的斥候日夜盯着太原方向,弓弦从不离手。

李渊的太原军则在边境增派了三倍岗哨,每一处烽燧都堆满了薪柴。

只要洛阳有半点异动,烟火能在半个时辰内烧遍太行山。

偶有小股巡逻队在交界地遇上,也只是隔着河谷互射几支鸣镝。

骂几句 “奸贼”“反贼”,便各自收兵 —— 谁都不愿做那先撕破脸的人。

更耐人寻味的是李渊对大隋的态度。

江都传来杨广驾崩的消息时,晋阳的文官们连夜写好了“劝进表”。

劝李渊索性称帝,打出“唐”的国号。

可李渊当着众臣的面,把表章扔在炭火里烧了。

只道:“吾受先帝厚恩,虽遭逢乱世,却不能忘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