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1945章(第2页)
“不是不细,是根本没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周志高少见地发了火,“如果你们提前查清楚历史档案,主动上门解决问题,会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他缓和了语气,“建国,长福镇是我仕途起步的地方,我比谁都希望它好,但好不是靠拆房子、上项目,是靠人心。”
深夜,周志高独自来到长福镇的老槐树旁。
当年他在这里搭建了第一个“民意亭”,如今亭子还在,柱子上却多了些涂鸦。
他摸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借着手机光亮记录:“民意亭需翻新,增设24小时留言箱。
历史档案数字化迫在眉睫,基层干部需强化‘土地记忆’培训”
第二天,周志高带着苏晴走访了全镇十五个自然村。
在养牛户张大伯家,他们蹲在牛棚里听老人讲土地流转的困惑。
以前是留守儿童的小敏家,苏晴帮孩子修补被风吹破的作业本,发现封面写着“爸爸去城里打工,我守着家里的三亩地,现在爸爸妈妈陪我长大。”
每到一处,周志高都要亲手接过老百姓递来的粗瓷碗,喝一口凉茶,听一段家长里短。
第三天清晨,镇政府门口突然聚集了上百位村民。
苏晴紧张地挡在周志高身前,却见人群自动让出一条路,几个老人捧着锦旗迎上来。
“周书记,您还记得我不?”当年第一个跟着他养鱼的王大哥红着眼圈,“要不是您带着我们挖鱼塘,我家闺女哪能考上大学!”
在众人簇拥下,周志高再次走进那片违建区域。
此刻,施工队正在给断墙加装防护栏,考古专家正在现场勘测。
房主老人被搀扶着站在废墟前,镇委书记李建国亲自递上修缮方案:“大爷,我们请了省里的专家,会尽量恢复房子的原貌。”
“以后这里会建成民俗博物馆,您要是愿意,还能来当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