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偌茵陈 作品

第16章 无剧情古代(十六)

北边的边塞里风沙大,苦寒的草原从来没有和煦的春风,诗会上愿春怜北疆的诗句将文人雅士的目光引向刚硬又艰苦的北军将士;怜惜年华逝去的绣娘,众人惊觉终日对着红绸低着头的绣娘本也是温婉美人;一首短歌,又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年年垮塌的河堤,千里泽国,都不过是因为蚁穴之蛀……

在世家的土地上从来不缺少诗会,温文尔雅的公子抚弄琴弦便又是一次高雅的品琴,曲高和寡,武氏族人其实也不缺有才之士。

武竣有一搭没一搭参加着诗会,名声也像火盆里燃起的纸页一样,烧得越来越旺。

但是没有官职作为支撑,一切终究不过浮云过眼,只余灰痕一抹。

但是相比起忙碌的舅舅和兄长,杨氏从来不干涉他的计划,无论是否察觉到他的意图。

就像他从小跟在身边的小厮越来越只是被差遣去做杂事一样,诸如此类毫不掩饰的事情很容易察觉。

但杨氏不问、不说。

武家两个女儿出嫁的时候,都是武竣背出门,她们其实和嫡兄庶兄都不亲近,长兄远在京城为官,不可能为了她们耽误事情。

红嫁衣裹在不久前还一身素衣的柔软身躯上,少女盖上了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红盖头,柔软的绸缎一直垂到脖颈上,柔软微凉。

花轿远去,武竣在族地的故事也终将落幕。

————————

每次搬家,总是很困难的。

杨氏除了看院子的人,几乎是什么都没留下,许多箱笼把只有两个主子的车队都给塞得满满当当,剩下在身边的丫鬟也并不算太多,主要的还是家丁护卫,车辙印出深深的痕迹,武毕安还是骑着马在外面,并不想要到马车里去。

等到了京城后,老太太就很高兴地去逗她的大孙子去了,才三岁不到的小家伙现在已经口齿很伶俐了,对于祖母、父亲等人只有一点点印象,不过这个年纪的崽崽正是最天真的时候,又有父母在一边说着,没两天就已经很亲近了。

杨氏这边就此住到了儿子媳妇家里,从此万事不管,只管逗逗孙子,不插手儿子们之间的相处。

武竣却没有住到哥嫂家里去。

他先前已经点出来了自己分到的那些,和杨淑娘提前贴补儿子的东西——她怕自己年岁大了,去得突然,有些东西不好分——那些也装了两车东西,看起来是不怎么多,实际上算起来一件东西少说也抵寻常富户满屋东西,古代资源少,一根针线都要记得清清楚楚,母子都极擅长细致的内务,里头的门道和外头的置换样样清楚。

相比起武靖还有些笨重的大东西,武竣和武飒分到的那些都是俗称的金银细软,也就是体积小、价值高的东西,少少有些有价无市的大件,也就是无论兄弟俩外放还是留京,用起来都方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唯有充足的金银作为底气,才能够放心去钻研文史、治理地方。

把老母亲送到京城后,武竣也背着她稍作动作,只需要一些面上的遮掩,就把那些笨重又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