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浦东风暴
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摩天大楼如钢铁丛林般刺入云霄,玻璃幕墙在晨光中反射出冷冽的光芒。刘臻站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的套房窗前,俯瞰着黄浦江上往来穿梭的船只。手中那枚吕底亚银币在指尖翻转,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跨越千年的信任故事。
“银匠选择上海作为第一测试点很聪明,”沈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正操作着多块显示屏,“这里是中国金融开放的前沿,又是国家严格监管的核心。任何波动都会产生放大效应。”
胡湘接入视频会议,背景显示他已在某个安全的技术中心:“上海金融中心的安保系统是世界顶级水平,但银匠不会直接攻击。她的模式是精准刺激,引发系统自我震荡。”
刘诚和梅玲坐在沙发上研究资料。经历阿尔卑斯山的冒险后,刘臻坚持让父母留在相对安全的后方,但他们执意一同前来。
“银匠的‘信任测试’可能针对沪港通或科创板,”刘诚分析,“这些是新机制,弹性尚未经过充分测试。”
梅玲补充:“也可能是银行间拆借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表明,银行间信任破裂是最致命的。”
团队分成两组:刘臻、沈墨和高峰前往上海金融中心实地调查;胡湘、萧雅和刘诚夫妇留在指挥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进入上海金融中心大厦,刘臻立即感受到那种特有的氛围——忙碌而有序,空气中弥漫着 ambition和金钱的气息。他们伪装成国际审计团队,获得了有限访问权限。
在监控中心,沈墨注意到一个异常:多个楼层的传感器显示轻微电磁波动,但安保系统未触发警报。
“像是某种测试,”她低声说,“在探测系统敏感度。”
高峰通过微型耳机报告:“发现可疑人员,不是第七局已知面孔。着装像普通职员,但姿态和眼神暴露了训练痕迹。”
刘臻保持冷静:“不要打草惊蛇。我们需要知道他们的目标。”
通过巧妙的社会工程学,他们了解到当天下午将有一个重要会议——多家国际银行代表将与中方讨论数字货币跨境结算试点。
“完美目标,”刘臻判断,“破坏这样一个会议足以震动国际金融界。”
他们决定潜入会议现场。凭借精心伪造的证件和高峰的分散注意力技巧,刘臻和沈墨成功混入会场。
会场内,气氛正式而紧张。代表们讨论着技术细节,但刘臻敏锐地察觉到几个与会者异常关注时间,仿佛在等待什么。
下午3点整,意外发生——不是网络攻击或暴力冲突,而是更加精巧的手段:所有显示屏突然展示一系列历史金融危机的图像,从1929年大萧条到2008年次贷危机,同时播放经过剪辑的音频,暗示现行系统必然崩溃。
几乎同时,与会者的手机收到匿名信息:“现有系统已失效。寻求新方案。”
会场陷入混乱。不是恐慌,而是深层次的不安——这种攻击直击金融人士最深的恐惧:系统性信任崩溃。
刘臻迅速行动,定位信号源。出乎意料,信号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会场本身的演示系统——被人预先植入了恶意代码。
更令人惊讶的是,攻击立即停止,仿佛只是示范。一条新信息出现在所有设备上:“第一次测试完成。信任脆弱性确认。银匠。”
没有造成实质损失,但心理影响深远。与会者面面相觑,原本的共识和信任已然动摇。
返回指挥中心,团队分析数据。胡湘有了发现:“攻击代码中有隐藏签名——不是安娜的风格,更像塞勒早期的编程习惯。”
萧雅提出另一种解读:“或许这不是攻击,而是警告。银匠在展示脆弱性,提醒人们加强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