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帝后问询(第2页)

黛玉却理直气壮的表示,既然是有真才实学,又何必甘于籍籍无名?自己所认识的那些贵女们,有不少才学甚至不下于学富五车的翰林,替她们宣扬才名,也可以彰显大夏朝的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无论男女都才华横溢,至少在文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四夷心悦诚服。

听了这话,皇后倒是有些被说动了。

毕竟她在嫁入宫中之前,也是京城中有名的才女,可惜嫁给皇帝之后,所需要做的就只剩下了主持中馈、相夫教子,整日里忙着维持自己贤妻良母的人设,世人也早就忘了她的才华。

如今回想起来,皇后心里也不禁感到有些遗憾。

若是在年轻的时候,能够有人替自己出版一本诗文集,即便无法传扬天下,留下几十本,或自娱自乐,或赠送给亲朋好友,也算是留下了自己的一段人生印记,岂不是相当美好?

皇后这边心思微动,皇帝听了却笑着说黛玉等人简直是在胡闹,大夏朝地大物博、人才济济,无论是文学还是武功,自然有众多的男子顶在前头,又哪里需要靠她们这些闺阁女子来彰显国力?

这事要是传了出去,那些读书人说不定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和侮辱,到时候聚集起来找黛玉和贵女们的麻烦,那就得不偿失了。

黛玉听了之后也没有急着替天下间的女子分辩,只微笑着反问了皇帝一句,大夏的人才真的已经足够多了吗?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倒让皇帝突然变得沉默了。

大夏朝的人才多吗?

当然多。

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至少能为朝廷输送近百名优秀的人才,更别说还有许多只差一步没能成为进士的举人,虽然潜力有限、距离高官厚禄遥远了些,但放到地方上做个县令之类的,却还是绰绰有余的。

但这些人才,却未必全都能够为皇帝所用。

读书人之间,免不了要攀附门生故旧的关系,到了官场上之后更是讲究人情,以至于许多当初看着还好的人才,慢慢的就变了质,直接成了某个小利益团体的成员,蝇营狗苟的只考虑自己的私利,却把国家和百姓忘在了脑后。